传承为己任 发展赖群贤
——任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会长几点体会
章国保
2015年1月18日,学会召开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同意何栋材同志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会长,改任学会首席顾问。同时,一致推荐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章国保同志接任太白楼诗词学会会长。但本人坚辞不就,一再声明自己肩膀嫩,腹中空,根底浅,挑不起这副重担。可最终还是拗不过以何会长为首的老同志重托,才硬着头皮勉强答应试试看,这样我就像被赶的鸭子上了架。
没想到这一上架,从2015年1月18日至2023年3月11日,竟然干了8年多时间。期间,我和学会同志一起拼搏,一起付出;有过彷徨,有过艰辛,也有过喜悦,其中滋味,如鱼入水,冷暖自知。现在回想起来,8年来所走过的路程,实属不易。因为太白楼诗词学会具有30多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中华诗学传统文化底蕴,享有广泛社会声誉。如何团结带领这样一个省级诗词学会前行,对本人来说确是严峻考验。
会长是学会的领头人。我被推荐为会长,既是大家的信任与重托,也深感责任重大。更觉自己才疏学浅,不堪重负,奉命唯谨,不敢有丝毫懈怠。那段时间,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不辱使命这个问题。为此,我一方面向老会长请教,与班子其他成员交流,听取市县联络站长们的意见建议,一方面阅读了学会章程和国务院、安徽省《社会组织管理条例》,省社科联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等文件,后来又读了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系列文章,联系学会所走过的历程,形成了初步思路,即“忠诚、务实、团结、奉献”,这是学会优良传统,也是学会工作所须遵行的准则。
忠诚,就是要对中华诗词事业尽心尽力,忠诚老实。会长忠于职责,首要的就要将学会一切活动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开正门,走正道,办正事,坚持一切重大事项须经党支部、会长办公会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上报主管单位审批后实施,使学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文艺工作“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好意识形态领域关,对会刊《太白楼诗词》《太白微刊》公众号选编诗作品,坚持思想与艺术相统一标准,择优刊用,引领全省诗词创作唱响时代主旋律。
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广大会员创作的抗疫、抗洪抢险、脱贫攻坚等诗词作品,充盈正能量,为大美安徽建设作出了贡献。学会继2017年被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四家管理单位评为第五届省级“百优社会组织”之后,2018年被评为“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2021年被省社科联评为安徽省“科普先进单位”,有两位同志先后被评为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
务实,就是要立足学会,奋发作为。学会虽无专职人员,也无固定经费来源。这就需要会长既要着眼现实,量力而行,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社会资源,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开展活动。
一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学会与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联合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吟诵会,与安徽大学联合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原创诗词朗诵会。安徽日报和安大校报对诗词朗诵会均作了报道;安徽日报副刊以“红星闪耀”为题整版选刊了57位诗人65首诗词。解放军红叶诗社通讯2016年第七期刊载了这次诗会盛况。据了解,安徽日报整版刊载诗词作品,建国以来尚属首次。省主要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与合肥科技职业学院联合举办“颂歌献给党,礼赞新时代——庆祝建党100周年原创诗词朗诵会暨书画展览”活动。省社科联普教咨询科研处公众号,安徽科技报、合肥科技职业学院公众号、《合肥晚报》、《太白楼诗词》会刊等予以刊文报道,其影响深远。
二是进行诗学研究。举行《诗赞安徽“中国好人”》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
2021年12月17日,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与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诗赞安徽“中国好人”》(以下简称诗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安徽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汪石满,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周祥飞和学会名誉会长章晓今,会长章国保与安徽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何军民,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怀东教授,作者、安徽“中国好人”以及接受赠书学校代表、兄弟诗会负责同志等50余人与会。有关领导及代表分别讲话、致辞,发言。
研讨会上安徽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泽庆教授,学会顾问唐佳、司有来,安徽人民出版社编审秦闯,省委党史研究院第二研究室主任刘延年,安徽大学博士后孟凡萧,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章意成,学会副会长胡俊葆、王春艳、邬云等发言,对诗集的内容、思想、艺术等作了广泛深入地探讨、研究与交流。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诗赞安徽“中国好人”》是一部以大美中华诗词热情讴歌大美安徽“中国好人”的大型诗集,是一部以真实性、个性化、时代性为艺术特色的大型诗集。有关讲话致辞和论文,被编成《诗赞安徽“中国好人”》论文集。
为总结诗词名家创作经验,引领我省诗词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学会先后为何栋材《近水斋诗词》,贺泽海《来青小屋韵语》、谢清泉《彩云轩诗词》、盛法《无射斋诗稿》、何迈教授《了了斋吟草》等江淮诗词名家的作品举办学术研讨会。对他们的创作历程、风格、理念,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学习与借鉴,以提升广大诗友创作水平,走精品之路。会长带头读诗集、写论文,深入探讨诗学理论。本人应邀出席了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第31、32届全国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出席第四、第五届中华诗词学术论坛暨2020、2022“聂甘弩杯”年度人物颁奖会议,其文章被大会收入论文集。
三是组织采风。为贯彻习近平有关文艺工作讲话精神,学会联系安排,以“大美安徽——走进霍山”为主题,组织20余位诗人到霍山县釆风。以“传承红色基因,致敬老区人民,喜迎新中国70华诞”为主题,组织本会和六安诗词学会、池州诗词学会等20余位诗友赴岳西,拜谒中央红军独立师旧址,瞻仰大别山革命烈士陵园,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言,激情创作诗词作品,被2019年6月5日第4版安庆日报《岳西周刊》整版刊载采风原创诗词作品,讴歌革命先烈,讴歌老区人民攻坚克难脱贫致富新风貌。
团结,是学会生命所系。会长维护团结,关键是抓班子,带队伍,凝心聚力谋发展。诗词学会是由诗词爱好者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成员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单位。学会不具有行政权力属性和物质基础。这给学会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经验表明,社会组织要生存发展,团结就是生命。太白楼诗词学会有着团结优良传统。近些年来,学会依章办会,民主办会,凝心聚力,迈过一道道坎,办成一件件事,取得一个个成绩,就得益于学会上下一心,拧成一股劲,否则要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当然,团结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形成干事不多事,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的氛围。人人敬畏诗词,珍惜诗缘,争做阳光诗人。无疑,这需要会长具有打铁自身硬的“硬功夫”,做到以会为家,淡泊名利,客观公正待人处事。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团结,才有希望,才有力量,才能有所作为。
奉献,就是竭诚服务,甘愿付出不索取。会长的素养是多方面的,但我感到首要的还是具有奉献精神。如组织创作出版《诗赞安徽“中国好人”》大型诗集,就是明证。“中国好人安徽多”。自2008年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开展“中国好人”推荐评选活动以来,我省每年都推荐一批优秀代表参评上榜,连续十年位居“中国好人榜”榜首。中国是诗的国度,大美中华诗词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学会策划组织全省16个市诗词组织,精选500多位诗人运用古典诗词的形式,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遵《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用心用情,坚持“千人千面”,力戒“千人一面”,历时五载,八易其稿,将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评上的1000多位安徽“中国好人”事迹一一创作成精美诗词。该诗集,内页集好人肖像、诗词、事迹于一体。封面题签选辑书法大家赵朴初书法真迹,省政协原主席杨多良和解放军红叶诗社原执行副社长张心舟、学会名誉会长何栋材等亲致贺诗;全国著名诗人书法家梁东、李栋恒、李文朝、汪石满先生挥毫题词。是一部以大美中华诗词热情讴歌大美安徽“中国好人”的大型诗集。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学价值,这在我省乃至全国尚属首创!诗集被安徽省社科联评为“2021——2022年度安徽省科普优秀读物”,分别被安徽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央文史馆收藏。
出版这部诗集,涉及点多、面广,耗时费力,几经寒暑。我和学会同志全力以赴,从策划到实施,从模板制作到资料收集,从分赴市县诗会发动到作品质量把关,从组织、创作、编辑、校对到正式出版发行,无不亲力亲为。尽管大家长时间艰辛付出,但学会同志没有一人张口提条件,要报酬,相反当得知诗集付梓经费匮乏时有的还捐款资助,有的自贴交通联络费。充分展现出太白楼诗人高尚情怀和不变初心。大家都以“自愿参与,自我奉献,自找苦吃,自得其乐”为荣。无疑,这种情怀与初心的涵养,会长率先垂范不可或缺。我参加安徽省图书馆举行《诗赞安徽“中国好人”》赠书仪式时写的一首诗就体现了这种心境:
梅花待雪正含苞,诗会藏书岂自嘲。
合唱群英弹一曲,首攀独秀览三崤。
春秋五度晨昏费,辞赋千修字句敲。
回望园中枝叶翠,钟情最是好人姣。
我体会,会长就是服务。他不仅要做孺子牛,付出心血;更要做思想容量大者,海纳百川。这样,你享受到的不只是收获,更是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