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中华千古史 跌宕乃辉煌 [诗论]

嘉男居士     发布时间: 2024/5/11 19:30:16
阅读:356次      分享到

关键字
诗论

中华千古史  跌宕乃辉煌

 

 

——浅议史诗《 中华五千年》的价值取向、审美特性及借鉴启示

                                                                                                                 章国保

 

20179月,我应邀出席红叶诗社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有幸得到一部任海泉将军著的史诗《中华五千年》(华艺出版社2015年版),如获至宝,欣喜不已。晚上,笔者回到宾馆房间,便迫不及待地展卷读起来,越读越觉津津有味,仿佛像磁石吸铁似的被吸引住了,直到更深夜静才放下。初读这部史诗,心中不时被那些精彩描写激起阵阵涟漪,久久未能平静,遂产生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然而,回到合肥,却一直忙于诗教和学会等事务,很少有空能静下心来,直到20233月,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举行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我从太白楼诗词学会会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后,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认真阅读研究这部史诗,曾留于心底的波澜重又荡起,生出些许感受,不揣浅陋,遂成此篇拙作,还请方家指正。

任海泉中将,曾任国防大学副校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任解放军红叶诗社社长。他创作的《中华五千年》,是一部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为题材,运用五律组诗加短文的艺术形式,首创的一部纪实性史诗类专著,是一部融历史、文学于一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鲜明审美特性创作出的一部鸿篇巨制,是一部具有很高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史诗典籍,是作者继史诗《世界五千年》(华艺出版社2014年版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思想精髓,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如化用鲁迅先生评介《史记》的话说,那自然就是史家之“新唱”,“有韵”之《离骚》。中国史籍浩于烟海。就一般读者而言,毕其一生也难穷尽全部史书。《中华五千年》的问世,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阅读中国历史的便捷通道,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浩瀚而辉煌的中国历史,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五千年》的价值,突出地体现在它的纪实体史诗特性上。所谓“史诗”是从特定的文学史和文学体裁概念演化成的一种审美范《中华五千年》的“史诗”特质,首先,取决于其内容的历史性。从中华民族开天辟地,人猿揖别到五四运动,中华复兴,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作了全景式描写,把500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交代得简明、准确、清晰。纪实体史诗能达到如此艺术境界,实属不易,它充分反映出作者全面、深厚而渊博的历史学识,否则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大成之效果。 其次,表现历史内容的古典诗词体式,它所具有的严格的韵律、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明确的主题,进行叙事、抒情、喻理,使史实更鲜活、更形象、更富感染力。《中华五千年》反映和表现一个民族、时代的普遍精神和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全面深入而又生动细致地描绘社会风貌,有完整杰出的人物和崇高的美学风格。纪实体史诗具有的这种品格尤为鲜明突出,令人叹为观止。

再次,史诗应是深邃之思、深广之史、深厚之诗三方面有机融合的结晶。以此来审视《中华五千年》则发现,史诗就是在思、史、诗等方面同时整体性地达到完美,成文学史或评论文章界定的那样成为经典具有史诗特质的力作。

又次,以历史为题材吟咏的诗歌,在诗歌史上并非鲜见。像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杜甫,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自唐以来,他的诗即被公认为史诗。然而,杜诗也仅仅是一个时代即反映唐朝由盛转衰时代的史诗。历史上,一些诗人词家因怀古而吟唱,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是诗人凭吊古迹,以浇个人胸中块垒。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类诗词一般视为怀古之作,而不视为史诗。

中华五千年》站在祖国巍峨昆仑之巅,回眸中华民族历史之长河,以时代的自觉,广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立体式地观照了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作者以将军的敏锐,学者的识见与诗人的才情,评述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感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从而,给人以殷鉴、启示与教益,这就凸显出作品的价值之所在。

 


中华五千年》审美特性或谓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五律组诗上。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这部史诗艺术性的增强,在于作者着眼有益于一般读者较短时间能够宏观了解浩于烟海的中国历史现实需要,采取律诗加短文的形式,通过10章302首精彩的五言律诗和精炼的说明短文,描绘了一幅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国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生动画卷。作者所以运用律诗体裁,是基于中国是诗的国度。大美诗词是广受国人喜爱的,是基于五言诗以其更加灵活多变的抒情、叙事方式,奇偶相间、和谐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美,逐步取替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而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句式简洁,意境高远,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具有浓郁的文学气息;结构严谨,句子之间有着严密的联系,使诗意的表达更加完整;富有情调,能以生动的句式,表达诗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情趣;富有文化内涵,能容纳更多的词汇,扩展诗歌的容量,灵活细致抒情和叙事,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采用五言律诗形式吟诵历史,作者无论是出于喜爱还是题材表达需要考虑,都达到了娴熟而精美的程度这对于历史题材的艺术表现仰或创新实践大胆尝试,无疑大有裨益的。从上古年代第一章《人猿揖别》开篇,便可其一斑:“构巢驱暑寒,钻火去腥膻。饲畜丰庖宰,锄禾实廪圈。石敲成器用,骨砺变针穿。太昊女娲说,人猿揖别圆。”我们阅读这首诗的同时,也需阅读附于诗下的短文,这样就不难了解上古年代人猿演变漫长历史进程初始阶段的境况。作者运用形象思维,构造出构巢”、“钻火”“饲畜”、“锄禾”“石敲”“骨砺”等意象,生动地再现中华民族先祖进化过程的景象以及动人的神话传说。全诗40字,真切、形象地描绘了猿人在长期与自然界博弈生存中,逐渐学会了“构木为巢,钻木取火,饲养牲畜”等生活技能。这就清晰表明,劳动促使猿人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不断改善,劳动创造人。此诗,就是人猿演变过程的真实记录,而且写得通俗流畅韵律工稳,对仗精妙,虚实相间,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宜记宜背,使人既增长历史知识,又得到艺术熏陶,真乃受益匪浅。

中华五千年正文300篇,序、跋各1篇,全是五律。笔者读了这部史诗的每一篇诗作,都能从中体味到它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的匠心与依律用韵对仗炼句的天成,可谓是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足见作者慧眼独具,专注一体,掌握五律创作艺术之妙,以领略“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之境界。(王国维 《人间词话》)组诗,是《中华五千年》艺术特色的又一显著标志。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这部史诗以组诗的形式由远至近,按史书编年体例顺序展开,按照上古年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两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明至前清,晚清民国,区分十章。其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组诗中的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主题相同,也是内容相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历史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从这一点来看,组诗具有单首诗所不能具备的优势。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文体学意义。显然,作者选用五律组诗艺术体式,是有其自己考量的,是基于对历史内容浩瀚事件纷繁和人物众多特点的把握与表现需要所作出的相应选择无疑,这种选择是史诗内在联系的必然的体现也是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臻于完美的重要因素。如《大秦始皇》:“功著称秦帝,朝昌号始皇。八方分郡县,万里筑城墙。度量衡同准,书车行共匡。焚坑非大道,千古唱梁姜。”说起秦始皇,尽管在2000多年后今天的中国,依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评说纷纭。但是要写出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把握其历史地位,衡量其历史影响,那是颇费思量的。从诗题上便可以看出作者用心中“秤”、手上“尺”掂轻重,量长短,遂有“大秦始皇”定位四字题出,其分寸把握,不谓不精准。首联极简洁的交代诗题缘由,在于其“功勋卓著”,堪与三皇五帝比肩;中二联对偶,详述秦始皇灭六国,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首次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对这样一位始皇帝的“过”,作者没有丝毫掩饰:“焚坑非大道,千古唱梁姜尾联见作者史家秉笔直书之风骨。令人信服!此诗,景象明朗,开阔谐和,疏淡有致,言浅意深。非大手笔不能道也!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中华五千年》的创作出版,对当代中华诗词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多方面启示。而守正创新,给人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格律诗时指出:格律诗要发展,要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因为它从《诗经》以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至今还有人喜欢”,“凡是对人民有好处的东西,人民是不会打倒它的”,又说:格律诗“格”与“律”不能任意打破,它们是历史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打破,否则就成了顺口溜。他还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这就说明,中华诗词“要发展,要改革”,首先是要“守正”,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五千年》创作实践本身就是一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尝试。它依照五言律诗的格律形式,吟咏中华民族从上古时代开天辟地到现代五四运动,上下五千年的恢宏历史,寄情兴叹,不论是历史演变,朝代更替,还是战争场景,政治革新,无不描绘得真实、形象而生动,议论得深刻、透彻而鲜明。一首首诗如同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充溢着浓郁诗味。这部史诗的付梓再次正明,格律诗的形式,并不意味着内容上的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百年来真是名家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并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这就是它给人的重要启示。  

我们正处于新时代。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祖国变化,如航天航空、强军备战、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等现代化建设和英雄辈出的万千气象,是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诗人,可以而且能够以近体诗体裁而吟诵。如安徽省太楼诗词学会,发动全省500多位诗人以1100多位安徽“中国好人”事迹为题材,依照近体诗格律,吟诗填词,创作出版了《诗赞安徽“中国好人”》大型诗集,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华诗词学会近年来组织全国诗人创作出版了《诗颂新时代》系列诗集(《歌咏感动中国人》《礼赞冬奥会》《欢庆二十大》),广受好评。等等,就是最好的说明。

史诗《中华五千年》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如诗词创作题材的选择,与题材相适应形式的采用,全面体现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社会性等,对于我们创作当代诗词都具有典型意义和借鉴价值。在此,期待大家奋发有为,创作更多的不负祖国、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