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立身之道,志学为先。修齐治平,须潜心于学。人若无知,不足自责也;知而不行,则亦无以谓之君子矣。是故君子仁人,当志怀正道,潜心治学,知行合一,诚学广益,益为人矣。
首当明心见己。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是如庄子云:“其嗜欲深,其天机浅”必抱一纯之心,不囿喜怒、不以言争,思省不足,而寻乎道矣。故君子常省乎己,不为物蔽,不待物扰,不欲物诱也。凡事莫忘思,思可成就人间事。惟此,方可抱朴守正,行修之成能深也。
次之,当博闻广猎,谓“非学无以广才”。哲人经纶,九流三教,百家诸子,宜涉猎云。礼记曰:“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当融而通中西,博而涉百家,集诸方之学以涉猎,功苦然诚广进焉。
又,君子潜心于学,犹修善质,求有道。待信以诚,诚待以信。唯诚与信,方取乎义者。不骄己长,无隐己短,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五常有序,则合为仁人之道也。
汉书云:“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犹应谦虚敬慎。谦之所系,于为人者,德也,于君子者,修身之道也。”易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常怀畏慑之心,敬小慎微,知人有限,惟沧海一粟。道德经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虚己接人,先人后己,以此待物,以学人之心知世,贵如是。
君子明见己,涵有知;君子知广博,涵有学;君子为善质,涵有道;君子卑自牧,涵有为。
须存虚怀,自做工夫,潜心于学,方不负人生此涯,为有益义耳。
哲师语:“人非因险远阻其心志。酬勤天道,昭昭律理,信乎吁!”
今为人师,兼为学人,作此潜心篇,文以自砺,惟学意行途,坚乾乾不息之志也。
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