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诗《凤尾竹》创作体会
刘星照
凤尾竹
疏影轻摇夜可亲,眼波流处月华新。
有情风过低低语,不扰溪头林下人。
这首诗被中国诗歌网选为每日好诗,在2024年2月23日进行了现场直播。“风尾竹”这首诗,描绘了夜晚中凤尾竹的景象,通过描写竹影摇曳、月光倾泻、微风低语的情景,展现了一幅安静、灵动而优美的画面。诗中描写了自然元素,如竹影、月华、风声,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祥和的意境中。重点又放在人,美好夜晚竹林下溪水边的恋人。整体节奏抒情优美,用词简洁清新,给人以舒适和宁静、生动的感受。整体而言,这首诗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自然风景下含蓄、纯朴爱情的追求。
说到这首诗的创作。要从经典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说起。这首著名歌曲出自于云南省最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1979年,施光南和倪维德到云南德宏芒市采风,准备创作一首傣族特色鲜明的歌曲,目的是在傣族地区能宣传普及《婚姻法》。词作家、诗人倪维德在采风过程中,有感于傣家自然风光和年青人之间谈情说爱的情景,创作了《月光下的凤尾竹》歌词。施光南谱曲。于淑珍首唱。在录音机里放磁带听到这首歌时,我正在滇西北丽江上高中。当时已被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具有诗情画意的歌词所打动。更让我难于忘怀的是月光下面的凤尾竹,轻柔美丽象绿色的雾的意境下,傣家姑娘小伙纯朴清新的爱情小夜曲。从此,便期待能够早日看到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个愿望在参加农业银行工作后的1986年得于实现。当年从丽江到滇西南德宏参加云南农行滇西片金融理论研讨会。第一天开完会的晚上,就迫不及待到附近傣寨参观凤尾竹林。亲身体验后,更加喜欢月光下凤尾竹的风景。1995年调省农行工作后,有更多机会到德宏和西双版纳调研,深入村寨,指导基层信贷人员发放信贷资金扶持农村、农业、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粗略计算,到这两个地方,各有30多次了。每次去,都会到傣寨看凤尾竹,和凤尾竹下的傣家人交朋友。这些凤尾竹有阳光下的,有风雨中的,更多的是月光下的。这期间,多次有幸看到凤尾竹下窃窃私语的小情人。因为白天气候炎热,还要劳作,晚上是谈情说爱的最好时机。可以这样说,多年来在我心灵深处理下了凤尾竹情节。有写一首关于凤尾竹诗的冲动。但一直没有写出来。只到2017年,西双版纳州时任州长罗红江(他是民间称为版纳州州歌《让你听懂我的语言》的词作者)邀请我写一组西双版纳风景的诗,为旅游作宣传。我一口气写了《西双版纳印象》18首,其中就有《凤尾竹》。但不是很满意,后经反复修改,才有今天的定稿。
在创作过程中,阅读了大量写竹影,月光的诗词。其中印象最深,让我有启发的是两首。一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赋帘》 中的两句:“珠光摇素月,竹影乱清风”。另一首是徐广荣的《梅兰竹菊》中的两句:“风月摇竹影,扶疏见清白”。在创作过程中,学习借鉴前人的诗词,又不模仿。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明为写景,实为写人,又十分含蓄。自然清新,人与自然合谐共处。起承转结,流畅舒展。前面有疏影,承接有月华。前面有轻摇,后面有风过。一系列铺垫,突出的是“林下人”。清风都不愿打扰的林下“恋人”。诗中,意犹未尽。一首作品要靠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作者和读者都会有想象力。作者都写完了,就会索然无味。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种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