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律起始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歌创作主要依赖自然声律,虽然不讲究平仄格律,但追求意境的高远、气势的连绵、文意的通达和朗读的顺畅。
曹植曹子建这位文坛奇才在中国诗歌声律发展过程中被记载为一位关键性人物。虽然系统性的“平仄”理论是在他去世两百多年后的南齐永明年间才由沈约、周颙等人正式提出,但曹植的创作实践被认为对声律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据唐代高僧释道世编纂的《法苑珠林》等佛教典籍中的传说:曹植在山东东阿的鱼山游历时常听到岩洞中传出梵呗(佛教诵经)之声,清婉动听。他深受启发,便模拟其音调,创作了《鱼山梵》或《鱼山呗》,成为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创始人之一。
梵呗是一种极富有音乐性、节奏性的吟唱,它对汉字声调的高低、长短、抑扬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和运用。曹植作为天才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异质文化中的声韵之美,并将其吸收、转化到汉语诗歌的创作中。这可视为汉字四声被发现的一个文化启蒙和前奏。
比传说更可靠的是他留存下来的作品。曹植的诗歌,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显示出他对语言声音和谐的有意识追求。他的许多诗句音韵和谐,自然合律,虽然创作于没有明确声律规则的年代,但读起来却抑扬顿挫,与后来的平仄规则暗合。这不能说是他懂得平仄,而是他凭借超凡的文学天赋和语感,本能地追求着声音的和谐。曹植还极大地发展了诗歌的对仗艺术。工整的对仗不仅要求词性相对,也自然要求声音的相对,这为后世平仄“对”的规则奠定了基础。
举例分析:《情诗》
微阴翳阳景, 清风飘我衣。
(平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 用后世的平仄标注来看,相当工整)
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这首诗并非每句都符合近体诗的平仄,但其中多有音节和谐、对仗工整的句子,显示出一种前声律时期的探索。
南齐永明年间(约公元5世纪末),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沈约、谢朓等文人随后将四声应用于诗歌,提出要避免八种声韵搭配的毛病,创造了“永明体”,标志着诗人开始自觉讲究声律。而沈约作为“永明体”的创始人,其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高度评价曹植:其作品的声律韵律能自然和谐,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这一评价强调曹植在文学创作中展现的天才创造力与形式完美性,尤其推崇《洛神赋》的独特艺术成就。但沈约认为曹植、王粲等人的作品虽“音律调韵”,但并未“备悉之”,即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故他自诩从自己开始,才真正的“始辨宫商”。
而到了初唐至盛唐时期,诗人们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最终形成了一套平仄格律规范。当时的宫廷学者为了便于格律诗创作,将四声二元化,分为 “平”(平声)和“仄”(上、去、入声) 两大类。由此,格律诗(近体诗)正式成型,并出现了严密的平仄格律规则。
二、平仄规则前后的诗歌比较
平仄规则前的诗歌 (古体诗)、平仄规则后的诗歌 (近体诗),平仄规则的应用,使诗歌在形式上产生了分水岭,按相应特征来比较一下;
形式方面:
(古体)形式自由,不拘平仄。
(近体)格律严谨,讲究平仄、对仗、押韵。
篇幅字句数:
(古体)句数长短不限,亦有四句、八句甚至几十句的。
(近体)句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
押韵方面:
(古体)可押平声韵或仄声韵,可自由换韵,押韵位置不拘。
(近体)通常只押平声韵,不能换韵,韵脚须出自同一韵部。
声学美感:
(古体)自然质朴,磅礴随性之美。
(近体)人工精制,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表达灵活度:
(古体)自由度更高,利于抒发奔放或复杂的情感。
(近体)形式相对限制多,需在相对严苛的规则内来表达。
意境与表现力:
(古体)长于气势与古朴意境,以质朴、雄浑的语言直击人心,善于营造磅礴、深远的境界。
(近体)长于精工与含蓄意境,通过炼字、对仗,按既定格式来追求语言的极致精巧。
总体大势:
(古体)古体诗显自由和气势。
(近体)近体诗持精致与和谐。
古体诗因其自由狂放,更适合处理宏大的主题和奔放的情感。
(古体)诗例:《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种破空而来的气势、长短不一的句式,是严谨的格律诗无法容纳的,它的美在于那种排山倒海的情感力量。)
近体诗善在方寸之间展现精巧的构思。
(古体)诗例:《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话,四幅独立的画面,又通过“窗含”、“门泊”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每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体现了极高的语言控制力。)
古体诗像一条奔涌的江河,自由蜿蜒,气势磅礴,追求的是自然天籁、高逸之韵。近体诗像一座精心设计的园林,布局精巧,景致和谐,追求的是人工格律之美。两者各有魅力,皆有特色,唯有不同之处,并无高下之分。
三、不拘格律与格律前的著名诗作
即使在格律严密的时代,也有诗人打破规则,创作出不朽名篇。以下是一些在讲究平仄韵律的时代,不完全拘泥于格律的著名诗作:
1.《杂诗三首·其二》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此诗不拘韵律,通篇采用问话形式,表达了急切想知道故乡事情的迫切心情。)
2.《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诗不合韵律,但将那种惆怅、喟叹、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3.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诗不顾韵律,但小牧童天真活波、机灵古怪的模样刻画得生动自然。)
4. 《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于律六字当仄而平,属于拗句。)
5.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是某种破格句式的补救方式,即“拗救”。)
平仄规则前的著名诗作;
在平仄规则明确之前,中国诗歌史上已有许多光辉璀璨的杰作:
1.《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中的诗歌创作大多随心所欲,只需要吟唱最终落到韵上即可。)
2.《行行重行行》(汉)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开篇“行行重行行”五字均为平声,不讲平仄,却有一种天籁之美。)
3.《饮酒·其五》陶渊明 (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诗为古体诗,不讲究平仄。)
4《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民歌风味,自由奔放。)
5.《燕歌行》曹丕 (魏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魏文帝曹丕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四、总结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关系是互补而非取代。即使在格律诗鼎盛的唐代,诗人们也从未放弃创作古体诗。当需要表现规整、含蓄、精巧的情感时,他们用近体诗;当需要抒发惊涛恣肆、浩荡不羁的情怀时,他们便自然而然地选择古体诗。
正是这两种诗体的并存与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宏伟图卷。无论是讲究平仄的近体诗,还是自由奔放的古体诗,它们都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拥有着各自的独特魅力和无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