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评论与诗人的成长
杜华平
当下中国,诗词作者的队伍、诗词作品的产量,都是海量的。诗词的繁荣,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其中,水平很高的诗人词家,和佳作、杰唱,自然不少。然而,在诸多评奖、评选中,庸滥、凡俗乃至下劣作品,却时而被推为优秀作品,闪亮登场,而许多好作品被尘埋、湮没,欣赏者有,叫好者却寥寥。当今之时,诗词繁荣景象背后的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改变,诗词的繁荣恐怕终将难以维系。
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这里不作全面讨论,仅仅指出:负责评选、评论的专家们,负有很大的责任。
不妨从不久前看到的一个小例子说起。有位诗友在朋友圈中晒出自己一首七律,题为《天道酬勤暖殊疆》,诗曰:“春风拂绿吐幽芳,蜀水河边柳叶香。越女勤身描锦绣,农夫疾手济粮仓。杜鹃破晓声无绝,布谷登枝果足康。遍地山花遮旷野,莺歌脆亮暖殊疆。”与到处可见的概念化作品,拟古而语句不通的作品相比,这首诗围绕“天道酬勤”的主题,以春天为背景展望、想象未来,构思合理,语句通畅。但是,有一位评论者以《〈七律·天道酬勤暖殊疆〉“殊”別有洞天》为题作了以下分析:
“殊疆”,“莺歌脆响”不仅“暖”远方,还“暖”异域。时势发展何以能如是之盛?
本土兴旺发达。西“蜀”,风调水顺,欣欣向荣;东“越”,人杰地灵,五谷丰登。由点到面铺垫,既“暖”远方,也“暖”异域;“杜鹃破晓声”导出“莺歌脆亮”,传递“春风”,既“芳”远方,也“芳”异域。
此篇运用高超艺术手法——“殊”字别有洞天——构建完美意境“龙的传人走向世界”。
评论者从该诗末句的“殊”字中看出此诗的“高超艺术手法”,具体来说就是写出了由本土到远方,甚至到异域的“兴旺发达”,因此认为这首诗构建出了“完美意境”。这样的评论,是令人哑然失笑的。这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捧杀式评论”,是对作者有害的评论。稍有经验的阅读者都能看出这首诗的不足:一,主题太老套、太一般化;所用于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为“诗意”而刻意做出来的形象,不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体、实在的形象;二,所写的形象全在一个平面上,是平面堆砌,缺少层次感,这种写法使诗的主题陷于简单化、扁平化;三,全诗前六句每句前两字都是相同结构的名词,句子结构太近、太单调。以上几点不足,不是无关紧要、无关痛痒的,而是直接关系到作品质量的较大缺点。评论者不点出这些缺点,却给作品戴上“完美意境”和“高超艺术手法”的高帽子,这是匪夷所思的。据说这位评论者是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的专家,可见,写作文评语必然是其拿手好戏。作为长者,宅心仁厚地栽培后学,用心良苦,其情可感。但是,哪天某家机构如果发起一场征诗大赛,请他主持评审,后果却是很令人担忧的。回到这篇作品的评论,试想:该诗的作者如果被这篇评论迷惑,继续按这首诗的路子写下去,今后就很难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了。由此,我们不禁想起《论语》所说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的重要性了。
我又突然想起一位长者说的话:领导干部中有不少富有才气的书法爱好者,炼几十年,字从没有长进。原因是他们听到的只有吹捧,而没有批评,所以他们从不知道自己的问题。诗词也是如此,如果评论者都只会夸人,而看不清问题,说不出或不愿说出问题,那作者即使原本很有潜力,最终也可能始终停留在低水平上。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两位诗友,一位是上饶汪俊辉,一位是万载许碧霞。两人都是从领导干部岗位退休之后,迷恋上诗词,但由于特别谦虚,很诚恳地求教,广交高水平诗友,因此诗词水平都得以突飞猛进。两人中,许碧霞出道得晚些,据他自己在《古调新弹一千吟》代序中说,其作诗始于2015年底,因看了《昆仑诗词》而写了《壶口瀑布》:“脱缰天马窜凡尘,九曲狂飙日月吞。大圣哪年翻旧案,冲霄一怒裂乾坤。”即投给了《昆仑诗词》。得到昆仑诗词学会执行会长星汉先生的回复,星汉先生在肯定该诗“想象丰富,遣词大气”之时,又指导他依平水韵写作。这对刚涉足诗词的许碧霞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历练到第二年,我从诗国江西公众号邮箱中看到了许碧霞几次投稿后,注意到他虽然用语还时有毛病,但底子不错,很有发展空间,给他编了一个专辑,在编者按中肯定了他创作热情极高,且虚心求教,期待他在一年后“别辈越群,夐绝凡尘”。而很有意思的是:在该专辑底下的评论区里,有读者留言道:“个人感觉一般,并没有觉得如编辑先生所说的那样诡异。”许碧霞不仅看编者按字面上的肯定,还从字里行间品味到了“若再熟读古人名作,勤加磨砺,一年之后说不定就能……”的涵义,又愿意看到留言区读者的批评意见。带着这份定力,他又虚心地四处求教,感动了江右诗社胡平贵老师,胡老师在朋友圈里逐句给予以指导,因此,许碧霞的诗词水平才能继续不断得到提高。在这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他的《冬日二题》:“坝上芒花白,村边柿子红。暖阳寻去处,三五钓鱼翁。”“清溪琦韵白鹅划,雪鹭兜风绿竹斜。一抹落晖开去处,炊烟十万暖人家。”还得到湖北《潜山诗联》主编徐栋梁老师的青睐,徐老师专门撰文评论并发表于《江西诗苑》2021年第1期。该文在鉴赏、肯定这两首绝句的设色、构思上可圈可点之处,但又没有停留在夸奖层次上,而是以委婉的语气暗示作者设色的刻意之病,我愿意把这段话再转录于此:“我上面已经提到的比如白也红也绿也,是人造饰色,还是本色真实?天机的泄漏与露马脚或者露尾巴,仅仅从现象上看,也许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当然,鉴定一件作品,是真品还是赝品,突破口只在这个地方。”这样认真、客观的评论,对作者来说是很宝贵的,对整个诗词界的风气也是很正面的。
我在高校正式指导学生写作诗词十二年,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我深知三点:一,评论者、指导者本人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诗词鉴别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评论者、指导者都分辨不清诗词的优劣好歹,那么,其评论、指导则只能落在细枝末节,在一些无关痛痒处,这样的指导顶多能培养诗词的生产工人,而不能培育出真正的诗人。二,指导者应该对诗词写作的甘苦有较具体的感觉,对诗人的成长过程、步骤、要领应有相当的了解,根据对象作出恰当的指导。三,指导者要尊重诗词作者的个性,尊重各人的探索实验,不可简单粗暴地打压各种创新性的努力,又要明白诗词发展的基本方向,适时引导从学者向着较合适的方向前行。
因此,每个学期我在诗词写作课的前几星期,都要强调:诗词的外在形式学起来不难,入门可以很快;但写好诗词,却需要长期不懈的历练。同时,我会以诗词的评价标准、诗词的鉴别为主题,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水平的作品,以初步形成较合理的诗学观。训练的时候,对于初入门而态度无问题的学生,我一般都不批评。有时直接代为修改,如本学期第一次作业有学生写的是《春深见雪》:“长恨生南国,春深见雪花。寒霜催我去,浮影却芳华。”我帮他把题改为《春雪》,把“春深”改为“春来”,把末二句改为“冲寒探雪去,遍地是银沙。”不写任何评语。另一个写的是《南昌遇雪有感》:“赣鄱扮银妆,同砚兴致扬。花点白鹿溪,月盈瑶湖霜。燕赵袭玉剪,豫章游琼芳。笑谈怡南景,悕道念朔疆。”我只写了一句评语:“地名词过多,未突出细节。”还有个写的是《咏梅》:“残雪堪堪化,胭脂点点开。红颜冰作骨,不肯上桃腮。”我写了两个字的评语:“甚佳。”充分肯定,而不轻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较重要的方面又指出问题,有时既指出问题,又不要求修改到位。正因在指导方面我愿意花时间,花心思,学生听课、做作业大多很认真,取得的成效越来越好,一批批的学生互相影响,在全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
我对其他诗友,凡是真心期望进步的,我都本着近似的原则,既予以鼓励,又客观地指出我看到的问题。交往较密,了解得深的,夸得少,指出问题多些。交往不密,了解有限的,我也注意表扬的分寸,把看法往最实在的方向讲,如丰城熊国云多年来每有所作,都虔敬地下问,如2017年7月他以《登黄山》为题写了四首绝句、一首五律,绝句有一首是:“万丈悬崖石不牢?莲花岭下白云逃。老夫讵怨青天远,只敢跻攀身忽高。”五律是:“黄山恨晚逢,举我入苍穹。心旷尘嚣外,神怡画卷中。观峰千仞剑,挥手八方风。敢踏天都府,谁人瞰老翁?”我给他写的评语是:“诸作气概不凡,但用词重复较多,应注意提高。五律颔联‘心旷神怡’用得太一般,此非诗家语,应力避。”于是,他反复修改,如有一稿把后三联改为:“路在尘嚣外,人游画卷中。观峰千仞剑,挥手八方风。敢踏天都府,谁人瞰老翁?”再改为:“峰耸云帏破,石牢天路通。趁心须吐气,筑梦要凌空。所向光明顶,斜阳催老翁。”我评曰:“改后更见功力!‘石’字仄声不违律,没问题。但‘牢’字用得缺乏内涵、分量不足。‘筑梦’太时兴,且难以引发内心的感觉,也应继续修改。”于是,他又一再打磨,将中二联改为:“峰耸云帏破,崖擎天路通。筠心须吐气,鹤梦要凌空。”这才基本定稿。而那首七绝,则直到今年五月他还在修改,得:“万丈悬崖牢不牢,就从险处说遒豪。跻攀逼近天都府,上面无人我亦高。”他今年在上海疫中所作一批绝句,可能因为心绪欠佳,写得较简单化,其中有两首是:“又见阳人在转移,不由紧紧锁双眉。疫情拐点何时到,下例阳人会是谁?”“申城大疫火燃眉,八面驰援献物资。有吏贪心而倒卖,明朝雷劈亦嫌迟。”我谈了如下意见:“兄所作疫中诸作,大多写得过于简单,过于表面化,没有把你们在不方便、不自由等种种痛苦中挣扎,并逐渐化解、平复,在平复中反思、总结等等艰难过程写出来。写诗,如果让人看到的还是如同新闻联播中告诉人们的那些,诗的情感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当然,我们不一定在一首诗中就包含那么多内容,但可以尽可能扩大点思考的方向,将两种矛盾的情感融进诗中。”
上饶葛彩锭先生是令我尊敬的大姐,她编成《韫玉斋诗词选》数百首见示,命我题端,我选了五首,从中选评了几句,摘出于下:
《汶川地震后六年特访》:“昨到川中日已斜,凄凉早被暖风遮。”立意也很普通,如果没有“日已斜”和“凄凉”两个词,两句就只剩下“暖风”所指示的意思:汶川的今天变得特别美了,仅仅表达这个意思,就太浅表了,所有的媒体都早已表达过了,我们再来说,就很没意思。葛先生在这两句中加上了日斜、凄凉两个词,实际上就引人回顾2008年灾难发生时的凄惨情景,在这样的对比中让人来感受现在的暖风,就比一般媒体浮面唱赞歌要更有意味了。这样的诗句就不一般了。
《伏夏喜雨》后半很精彩:“午后乌云移地角,山前雷电震天庭。世间万物欣欣喜,一夜倾盆落不停。”用笔细致,语言老到,字句无憾,没有浮泛、空洞之弊。
《烟花》:“天幕无垠一朵葩,千姿幻出夜明霞。”一句一个比喻,两个比喻又紧密相关,这样描写烟花,很有表现力。是佳作。
《参加上饶市文化论坛有感》:“愿作梅花春讯报,韶光不让墨池寒。”主题提炼得并不很新颖深刻,但语言经过了细心斟酌。上句说文化人要像梅花报春一样,意思是说文化人要引领社会朝着有希望的春天迈进。下句跟进这个意思,说画家要惜时,要勤勉。“寒”字紧扣“春讯”,文脉细,使两句形成一个较好的整体。
《捐款后续作》后两句:“人事犹伤琴被劈,家严教我总怀瑜。”这是好句子。上句“人事犹伤琴被劈”以“琴被劈”来概指人事,譬喻新颖,造句凝练,很耐咀嚼。下句转折写家严的教育,也只“总怀瑜”三字就把意思都包含了,语有出处,意思并不曲折,而内涵却很深。
葛先生很真诚地请我“谈谈不足”,我于是选了三例谈了看法,提了意见。葛先生竟也不以为忤:
《品“桃花雪”酒》:“桃花记取一杯俦,深巷旗横酒字楼。笑对春风三月雪,邀来新韵盛唐游。”前三句都甚佳,语言老到,技巧用得恰到好处。但末句意思太泛,也太死,“新韵”和“盛唐”很浮。此句若改为“谪仙唤取与同游”,则意趣较佳。
《种菜》:“手握尖锄汗直流,眼前一片绿茵揉。带经也效兒宽读,五柳生涯率性俦。”整体不错。前半直接描写,写出画面感。后两句借古人来照应当下。写法很好。但是,押韵字揉,未能与画面化合。押韵字“俦”,不符合古人使用常规。
《与小学生欢度“六一”》:“还摇双桨风飘荡,又见船儿浪击开。”上句甚好,但船、桨同义合掌,下句建议改为“又见满园花绽开”。
有人说:诗词写作是怡情适性之事,跟玩游戏一样,玩得开心就好,不必追求写得有多高的水平。这话说得既对也不对,如果说写诗填词也有游戏的性质,玩得开心就好,这是对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游戏,如果只在低水平上玩,这种开心毕竟有限,难以持久。而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强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学习,二是在有经验、负责任的指导者帮助下刻苦训练。可以认为,诗词评论对诗人的成长有很直接的关系。而担任诗词指导和评论的人员,往往被看作是行家(甚至是专家)。呼吁行家努力提高自身的诗词素养,以认真、负责、审慎的态度对待评论和指导,是当下诗词事业发展的大事,不可疏忽。
(本文原刊于《江西诗苑》2022年第1期)
注释:诗词评论中,“棒杀”和“捧杀”同时存在,尤其应警惕“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