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浸润心田缘于军旅岁月
——我与诗词的不解之缘
(散文)
作者:胡定锋
小的时候,跟着老师一字一句的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直读到能背出来为止,老师才会进入到下一个课时。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农村,童年是没有幼儿园语言训练、音乐启发诱导的,启蒙教育,就是直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读汉语拼音、识字。《锄禾》是我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当时只知道这短短的,排列整齐的四句话叫古诗。能够背得滚瓜烂熟,就算是学会了,根本就不知道什么表达主题、意境、声韵、对仗之类的。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幸于青春年少时走进军营。那些年,在连队经常要写一些应用公文,比如决心书、挑战书、工作措施和各种总结材料。训练之余,也喜欢写一写短消息,反映连队的战备、训练、教育管理和好人好事,投给军队报社。由于文笔欠工,新闻素材无新意,寄出去的稿件大都了无音讯,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因为经常要写作,难免会有下笔无言,言之无物,空话、套话连天的尴尬时刻。常常受制于文辞粗陋,认知肤浅,词汇量匮乏的局限。于是我不断的扩大阅读量,看报纸,阅名著,广泛涉猎人文历史,名家名作。有一次翻阅到《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不过起承转合,中间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先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功夫,就不愁不是诗翁了!”看完这一段简易写诗教程后,让我深受启发,好像马上就有了提笔写诗的冲动。凭着激情,我结合时节,就以中秋为主题写了三首口水诗。
团圆
一轮明月照西北,千里边防我当关。
钢枪紧握站哨位,一家不圆万家圆。
惜时
年近中秋月已半,时光一去难再返。
人生短短几万天,学海无涯勤是岸。
抒怀
传统佳节年年庆,华夏中秋月正圆。
月至满时月会缺,花开红艳花将残。
在没有完全掌握好格律的情况下,凭着激情仓促上阵,硬是把一句话省略掉连词和介词,简化成七个字一句,二、四句末尾用同一个韵母的字胡乱拼凑,直白陈述大意,就这样完成了第一首诗的创作。多年以后,当我从抽屉里翻出这些青涩的习作时,连我自己也感到暗暗好笑。
涂宗涛先生在《诗词曲格律纲要》第一章诗律中,分八节对诗律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最后提到初学者写诗,也应效法古人教人作文”先放后收”的办法,先放手写,不管什么格律,”古风”写得好,不也是好诗吗?不然,一开始学写诗,就”律””绝”的斤斤计较,使自己局促辕下驹,对初学者十分不利,在写诗的道路上是打不开局面的。
看着蹩足的练笔习作,以及古人学诗、写诗的方法。我及时调整好状态,用心揣摩,细细品悟。就这样开启了我的学诗征途……
少年戎马觅封侯,逐梦沙场志未酬。
万里河山烽火熄,转身解甲再重头。
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后,结婚成家,初为人夫,初为人父,初习稼穑,一切又像是重新开始,不得不为生计而碌碌奔忙。经过岁月的洗礼,我逐渐明白:诗是由心而发,有感而发的真情流露,是写在日记本里的悄悄话。学诗、写诗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绝非是一时的热情就能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从易到难,逐步积累。揣摩透古人的优秀作品,从中不断的吸取营养,才能有所提高。
终日茫茫谋衣食,那能闲散去吟诗。
借支太白神来笔,书尽平生大笑嗤。
也许是忙忙碌碌,也许是在为自己诗才浅薄找借口,也许是学诗的时间被生活所挤压。我的诗路也有因困窘而被迫受阻的时候……
直到疫情来临,封城宅家,忙碌的日子才能得到短暂的休整。孩子即将面临中考,看着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儿子。我无数次的扪心自问,作为一个父亲,我用什么样的行为来感化你,我的儿子!于是,我又拿起笔来,再次点燃久违的诗心,继续推敲平仄,凝词炼句,捕捉生活中的诗意……
四年前一个冬日的夜晚,我驾车外出,因为疏忽大意,酿成悲剧,生平第一次遭受牢狱之灾。最终经过司法程序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当我走出高墙铁门,呼吸着自由的空气,途经每天都要路过的一片荷塘,看着隆冬时节枯萎的荷叶,不禁感慨万千,浮想连天……
昨日绿枝摇浅水,今朝瘦骨卧寒塘。
根生淤泥虚心藕,身在浮萍傲对霜。
一岁枯荣皆定数,千年成败空悲伤。
无情冷雪严冰后,署送风荷再向阳。
我们的一生是何其的短暂,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不幸。有了诗词的陪伴,人生中所有的风雨,都将会被我们用竹杖芒鞋轻踏而过!品读前人诗词,不正是将我们自己的生命纬度,无尽止的拉伸到先贤成长的经历中吗?一个人长期浸润在诗词的海洋里,诗词回馈给我们的不正是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吗!无情的冷雪严冰终将会过去,枯荷终将会焕发新枝,迎风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