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多次涉足罗甸,在与罗甸县诗词楹联学会交流中,接触最多的当为边阳籍师友,最近不禁深思到一个问题,或许这就是一种地方文化带,所谓的“边阳诗群”。
罗甸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苗族和汉族占据一定比例,历史上汉文化并不十分显著,似乎仅出一位举人。边阳位于罗甸北部,元明叫“飘洋”,清代名称为“岜羊”,置“岜羊亭”。民国18年(1929年)始置边阳镇。无论“飘洋”“岜羊”还是“边阳”,均布依语“biā-yuáng”的译音谐字。行政上边阳也曾称“北区”“二区”“边阳公社”等,五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上重重留下人文历史痕迹,名列著名的“黔南八大古镇”,“贵州四大旱码头”,至今尚保存完好的文昌阁就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清宣统元年(1909年),边阳始办“岜羊初等小学堂”,民国2年(1913年)改名为“罗斛县北区高初两等小学”,简称“罗北小学”,即今天“边阳一小”前身。但这不是边阳文化的肇始,清代已出多名秀才了,最著名的迄今尚为边阳百姓津津乐道的应属黄仁昭。民国19年(1930年),黄仁昭亲题“罗北小学”校门楹联:“继往开来,固千秋国学之本;殚精竭虑,植百世教育之基。”另一位清末秀才、边阳罗沙籍罗柏林撰有边阳下坝高桥联语:“整就天荒,一路添新飘玉带;培成地利,两头补旧现金桥。”可为边阳文化的写照。
九十年代初,以吴立民、林昌华为首的一群耆老诗酒书画唱和,后来(1994年)组建“学文小组”,定期或不定期雅集,轮流坐东,学习结束后东家请客。可惜县里有人非议,活动了一年有余,1995年下半年里自然解散。1997年罗甸县组建文联,林昌华出任副主席,在他要求与坚持下,5月成立“罗甸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林昌华,副会长颜登荣,秘书长陈昭信,学会核心领导班子成员皆边阳人。该学会第三任会长吴忠祥、第五任会长陈光勇亦边阳人。而且林昌华、吴忠祥均为苗族。另一位常青树颜登荣,“学文小组”尚未建立的1993年,年方三十有余就开始同一群老头混成一堆学习诗词。2017年首倡与会长罗方友等建立“罗甸县散曲学社”,成为黔南州首个散曲组织,亦贵州省第三家地方散曲社团。
“奇人”“怪杰”完全适用于网名“罗斛虫”的李延纲。2010年,“罗斛虫”在笔者所建的文学网注册登陆而成为网友,侧面咨询罗甸师友,竟然无人知晓,半年后才看见他在与罗甸方面联系交流。后来获知,李延纲不仅笔者网友,也是罗甸诗词楹联界许多人的网友,都通过网站、论坛、QQ、Q群后见面才成为诗友的,十分的奇特。
笔者每次前往罗甸,均能结识不少的新的老朋友,前者的“新”在于初唔,后者的“老朋友”在于神交经年,如余大华、王建珍、陈国华、江俊、陈光勇等。诚然,亦有认识于贵阳的陈忠媛和认识于安顺的毛阳,更有缘悭一面的龙大发、汪永琼、谭进、王国建、王国民等。
林昌华(1933—2021),苗族,边阳镇栗木村拉来寨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八岁能诗,历任小学校长、中学党支部书记等,罗甸业余学文小组副组长,罗甸县诗词楹联学会第一二届会长。为人谦逊,平易近人,知识渊博,在文史、诗联、书法方面有较深造诣。
余大华,1943年生,边阳大文人,罗甸县财政局退休干部,学会第三届秘书长。
陈国华,网名“夜郎居士”,苗族,1944年生,边阳人,曾任栗木中心小学校长。为人豁达,勤于笔耕,善于挖掘与整理地方文史,在诗词曲联方面有建树。著有《陈国华诗文选》。
陈昭信,边阳镇上人,银行退休干部,学会第一届秘书长,善书法。
吴忠祥,网名“斛山泉韵”,苗族,1949年生,边阳人,罗甸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学会第四届会长,贵州省散曲研究会顾问。著有诗集《韵海拾遗》。
郑府臣,边阳人,都匀一中高级教师退休,黔南州诗词楹联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
颜登荣,号“斛山居士”,1958年生,边阳打讲人。学会多届副会长,罗甸散曲学社副社长,贵州省散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勤于笔耕,诗词曲联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著有《潺溪吟草》《浅草尘缘》《斛山拾韵》《斛山故事》《斛山趣联》《斛山闲文》《斛山吟侠》等。
王建珍,女,1966年生,边阳人。罗甸二中语文高级教师退休。贵州省散曲研究会理事,罗甸县作协理事。著有《心灵之旅》。
江俊,布依族,1968年生,边阳人,边阳一中语文高级教师。贵州省散曲研究会理事,学会副会长兼边阳分会会长。常辅导学生诗词创作。
谭进,1968年9月生,边阳人,边阳二中语文高级教师。
毛阳,网名“玄机居士”,苗族,1969年生,边阳人。
龙大发,1970年10月生,边阳人,边阳二中诗联分会副会长。
李延纲,网名“罗斛虫”,苗族,1972年生,边阳人。学会副会长。
陈忠媛,女,1975年生,边阳镇上人。贵州省散曲研究会理事,罗甸县女子诗社社长。
汪永琼,女,苗族,1977年生,边阳人。边阳一小语文高级教师。
陈忠耀,1979年生,边阳镇上人。
陈光勇,侗族,1981年生,边阳栗木人。学会第五任会长。
屈指可数者近20人;应该尚有遗漏。
从以上名单不难看到,苗族不少,而且占主导地位,这现象在贵州省应该绝无仅有。众所周知,苗族一直对汉人及其文化有抵触,真正乐于接受汉文化的是布依族。据笔者了解,林昌华、李延纲等均出身在书香门第家庭,往上追溯,犹见汉文化早已在其家族蔚然成风,今天以诗词为载体展现于世便不足为奇了。另外,边阳还凝结成以陈忠媛为代表的诗词之家,其父陈昭信,其舅郑府臣,其弟陈忠耀,均能诗,陈忠媛学诗时间不长,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时,边阳中学(今年分为边阳一中和边阳二中)建立有诗联分会,江俊、王国建等主抓该项工作,诗教一直有声有色。
边阳诗群发端于三十年前,最早的诗人是林昌华。他在八十年代曾以“汪崇武,王崇文,三王崇武,孤王崇文”匹对“马占山,冯占海,一马占山,二马占海”而获得贵州征联一等奖,贵州著名学者王萼华给予充分赞赏。担任罗甸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期间,主办多期《罗甸诗联》会刊,学会能够保持两周一次的交流学习,都源于他最初的规划和贯彻。
九十年代初期,大家自发学习古文、诗词和对联,后来才由吴立民取名为“罗甸业余学文小组”。成员中最年轻者颜登荣,年方而立,其在1990年罗甸大乐亭征联中,以一副联语“山有奇观好作赋;人无大志不登楼。”开始崭露头角。三十多年过去,如今已是罗甸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吴忠祥为学会第三任会长,谦逊而好学,在任期间培养了一批诗词新人,有心打造罗甸为诗词之乡,可惜客观原因而未果。
李延纲有才气,诗词曲联书画均有涉及,然随心所欲,情绪与创作波动较大。
江俊从教多年,诗教工作功不可没。
毛阳作品有灵气,尤其散曲作品具有灵动性。
陈忠媛好学,对传统文化有个人精辟见解。
陈忠耀心存杂念,若向格律多靠近,则前途无量。
陈光勇为学会现任会长,诗词清新,善于散曲。
边阳在这三十多年形成地域文化诗人群,有着历史文化的沉淀,有着家学的彰显,更有个人对文化对知识的敬畏和热爱。边阳诗群以诗词曲联为传承载体,旁及文史书画,不乏声名逾越县州甚至省际人物。若再不懈追求与探索,在风格和诗论方面形成体系建树,在新人传承中不断挖掘、影响与带动,假以时日,一个崭新的“边阳诗派”必会耀眼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