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昨天,我在群上看到杨尚义老师的悼词,才知道杨道敏先生去世,为一位英才的早逝而惋惜。
1、识于一场讲座。。
认识杨先生是源于同事黄体同老师。黄老师是1993年8月调来工作的。当时我俩在同一个组,合作一个研究项目,一起设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实验,那时我还不知他与道敏先生属于亲戚关系。直到一天下午,龙港镇委杨道敏委员来校做第十六大会议精神专题报告会,我那天与黄老师邻座,他自豪地对我说:“道敏呀,我啊舅啊。”“原来你们还有这层关系。”我有点不信,一时听报告的神经似乎也紧了一下。说实话的,我们习惯于政治报告了,是政治任务,谁都得听的,但没谁喜欢听的。可听他的报告有不一样的感觉,他的演讲会让人感觉到有料,是有思想,有高度的。这些政治的东西到他的嘴边有点味儿,至少那天他讲得头头是道,听众乐意。那次,我还拿到一本《走遍苍南》。
2、知于几册史料。。
一个标题——“最后的老街”映入眼帘,我暗自一惊,走街串巷的,贴切!符合杨道敏先生贡献,作为一个负责苍南地方史志的官员和人士的鲜明标识。他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苍南大地,城乡的主要街角村落,记录着苍南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他,一个苍南文史资料编写的领头雁,在每册文史资料上,他亲力亲为,调查研究,甄别虚实,搜罗资料,把近世所遗留和残留特色建筑和新开发的地方建设项目细心收录。这或许源自他家国情,对一景一物烂熟于心,紧紧抓住乡土景物特色,把苍南各地有地域性和时代感景点和乡俗展现在世人面前。他编写的文史资料集,他亲笔写的文史篇章也不算特别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苍南文史资料的集成者。苍南的文史资料是丰富的,独树一帜的,我在读每册的资料时是感受到的。如果没有他的用心工作,助力拓展,苍南的文史工作在温州地区就没有如此出色。对苍南本土文化的挖掘,他是有贡献的。
3、感于一册《走遍苍南》。。
苍南要发展,须旅游经济发力,《走遍苍南》该书2004年出版,这本以旅游导游解说词为内容的苍南各地自然风光的介绍,内容涉及苍南各个乡镇,包括中国印刷城和中国礼品城(龙港)、东方夏威夷(渔寮)、玉苍国家森林公园(玉苍山)、明代抗倭重镇(金乡)等18个著名地方,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走遍苍南》不但是打响苍南旅游文化品牌的有益尝试,更是苍南自然风光、人文古迹的波澜画卷----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幅当代苍南、龙港的’清明上河图’。”著名作家叶文玲对此书如是说。随着苍南168黄金路线的兴起和配套设施的充分完善,该书显得更有价值。(2025.08.29)
拨去迷津指四方,都言道敏是先导。
惊闻辞世叹人离,却念踪影怨天老。
鳌水无波树不鸣,苍山含泪花失笑。
杨君此去路遥遥,留下史编缺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