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三月,朝鲜战场已进入相持阶段。我父亲在腿伤痊愈后,因熟悉各阵地路线,被调往团部担任通信员。
“我们是战场上的活快递。”父亲常说,“每个命令都关系着千百条性命。”
一、钢铁动脉
通信兵是维系指挥体系的命脉。他们的任务包括:
· 传递作战命令、部署方案等机密文件;
· 报送前线战况与敌情动态;
· 在兄弟部队间传递协同信息;
· 紧急运送地图、电池等关键物资;
· 口头传达并解释命令内容。
“准时、准确、保密,是我们的铁律。”父亲神情凝重,“一个字、一分钟的差错,都可能让整场战斗功亏一篑。”
二、生死之路
传令兵往往要孤身穿越敌人火力控制的真空地带,面临的危险远超一线步兵:
1. 炮火封锁区:敌军对道路、山口进行定时炮击,传令兵要在“炮雨”中寻找生机。
2. 狙击手猎杀:背着文件包的通信员是敌军狙击手的优先目标。
3. 特务渗透:小股敌军和南韩特务在后方活动,遭遇即是死战。
4. 严酷环境: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多少战友永远倒在了雪地里。
5. 心理重压:晚到五分钟,可能就意味着友军得不到炮火支援。
“每次出发,都可能是永别。”
父亲说,“但我们从没犹豫过。”
三、惊魂之夜
一九五二年夏夜,父亲执行一项紧急任务。晚上九点多,他来到一座山脚下,准备次日翻山送达文件。
山中不时升起敌特打的信号弹。又饥又渴的父亲发现一处朝鲜民居,屋顶铺着稻草,窗户用破被子遮挡着灯光——这是防飞机轰炸的必要措施。
屋里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父亲用学会的简单朝鲜语沟通后,老人给他倒了凉水。父亲坐在地炕上吃着干粮,准备稍作休息。
老人示意父亲枕着一个木头轱辘睡觉,自己用枕头。这个反常的举动让父亲顿时警觉:“怕是特务,要用斧头砍我怎么办?”他假装睡下,实则始终保持着警惕。
后半夜三点多,飞机轰鸣声突然响起,紧接着是炸弹爆炸声。老人一跃而起,冲出屋外反手用木棍别住房门。父亲急忙去推门,发现已被锁死,情急之下踹开窗户跳了出去。
“我不敢停留,连夜翻过了山。”父亲始终没想明白那个老人的真实意图,“在战场上,每一个疑点都可能要了你的命。”
四、死神擦肩
另一次白天的任务更是惊心动魄。父亲走在稻田边的小路上,身后突然传来飞机轰鸣。回头一看,一架敌机正从山丫口俯冲而来。
“我一个翻滚躲进稻田,就听见原来站的地方响起密集的枪声。”父亲描述着那熟悉又恐怖的声音:
· 敌机俯冲时引擎发出凄厉的嘶吼;
· 机枪扫射像死亡的鼓点般沉闷连续;
· 子弹擦过头顶发出“嗖嗖嗖”的尖啸;
· 弹头击中地面爆出“噗噗噗”的闷响。
在敌机拉起的间隙,父亲发现不远处有个垓头(不高的小土崖)。他飞奔过去纵身跳下——幸好只有一丈多高,崖上还有几棵榆树可以提供掩护。
敌机再次俯冲,投下两颗炸弹。爆炸震得泥土飞溅,弹片削断了大量树枝。
“躲在垓头下,能听见弹片从头顶飞过的声音。”父亲说,“那次真是从死神手里捡回一条命。”
靠着战场上的机警和运气,父亲又一次完成了任务。而这些惊险经历,只是千千万万通信兵在朝鲜战场上的缩影。
(未完待续——下一辑《打扫战场的纪律》)原作发表于营口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