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赋“子”部精要·之卅八·《刘廙政论·备政》精要·守清违清 [诗:七绝]

向导     发布时间: 2025/9/15 21:13:57
阅读:20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咏子 刘廙政论


守定清廉我嗜难,


漂零老幼至心酸。


虚名暗利双无有,


总把薪酬比旧寒。




注释:

夫为政者,
莫善于清其吏也。
故选托于由夷,
而又威之以笃罚,
欲其贪之必惩、令之必从也,
而奸益多、巧弥大,
何也?
知清之为清,
而不知所以清之,
故免而无耻也。

日欲其清,
而薄其禄,
禄薄所以不得成其清。
夫饥寒切于肌肤,
固人情之所难也,
其甚又将使其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妇不妇矣。
贫则仁义之事狭,
而怨望之心笃。

从政者捐私门,
而委身于公朝,
荣不足以光室族,
禄不足以代其身,
骨肉饥寒,
离怨于内,
朋友离叛,
弃捐于外,
亏仁孝,
损名誉,
能守之而不易者,
万无一也。

不能原其所以然,
又将佐其室族之不和、合门之不登也。
疑其名,
必将忘其实。
因而下之,
不移之士,
虽苦身于内,
冒谤于外,
捐私门之患,
毕死力于国,
然犹未获见信之衷,
不免黜放之罪。
故守清者,
死于沟壑,
而犹有遗谤于世也。
为之至难,
其罚至重,
谁能为之哉!

人知守清之必困于终也,
违清而又惧卒罚之及其身也,
故不为昭昭之行,
而咸思暗昧之利,
奸巧机于内,
而虚名逸于外。

(执掌政权,
最好莫过于使其官吏廉洁清正。
所以,
选拔并委托政事于许由和伯夷这样的人,
且又以重罚加以威慑,
希望实现有贪必惩、有令必从。
但伪诈之举却日益增多,
虚浮不实之风却越来越严重,
这是何故?
是因为知道怎样算是清廉,
却不知怎样才能实现清廉,
所以人们只求逃避惩罚而并无廉耻之心。

君主希望官吏清廉,
而减少其俸禄,
其不知俸禄太低,
正是很难实现其清廉的原因。
饥饿寒冷与人体关系最为密切,
本来就是人性所难耐的,
更严重的,
会使其父不像父,
子不像子,
兄不像兄,
弟不像弟,
夫不像夫,
妻不像妻。
贫困则仁爱仗义之事不多,
而怨恨责望之心加重。

从政之人放弃自己家庭事务而委身于国家朝廷,
但荣贵却不足以光耀其家庭户族,
所得的俸禄还比不上自己在家耕田劳作所得;
在家受到骨肉亲人因为饥寒交迫而产生的离恨怨尤;
在外受到朋友的离弃背叛;
这样既有亏于仁爱孝敬,
又有损于官声名誉。
情况如此,
还能保持廉洁而不变的,
万人中怕也没有一个。

若不能推究其为什么会这样穷困,
又将加剧其家族的不和睦和全家的不丰裕。
怀疑其声誉,
也必将忘记其实绩。
照此下去,
矢志不移的官吏,
即使对内苦了自身,
对外顶着诽谤,
抛弃个人忧虑,
竭力报效国家,
却仍然难以获得被信任的善报,
难以避免被罢官流放之罪。
因此,
操守廉洁的人,
即便因冻饿死于沟壑,
身后还往往有诽谤流传于世。
作廉吏如此之难,
处罚又如此之重,
谁能做到呢?

人们知道坚持廉洁必会贫困终生,
违犯廉洁之律又怕自身受到惩罚,
所以,
不光明正大地办事,
而常想暗中得到好处,
于是,
伪诈隐密于内,
而清廉的虚名传扬于外。)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