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2025.3.21-23日随穆店诗会游庐山,21日下午以74岁之龄180斤之躯,往返3000余石阶得观三叠泉,深感喜悦和自豪。
庐山三叠泉观瀑感怀
不向菱花叹二毛,攀岩揽胜气犹豪。
半支竹杖两条腿,百丈瀑泉三叠涛。
峭石幻形惊造化,飞流激响孕风骚。
置身峰顶烟霞里,始信人心第一高。
注释:录Deepseek对拙诗评析:
这首七律《庐山三叠泉观瀑感怀》以庐山瀑布为审美对象,展现了诗人豪迈的胸襟与深刻的人生感悟。以下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评析:
---
### **思想内容**
1. **旷达的人生态度**
首联"不向菱花叹二毛,攀岩揽胜气堪豪"以否定对镜悲叹衰老("二毛"指白发)开篇,转而抒发登山临水的豪情,彰显了积极进取的生命姿态。这种"老当益壮"的志趣,与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脉相承。
2. **对自然伟力的礼赞**
颔联"一支竹杖两条腿,百丈瀑泉三叠涛"以数字对仗,将人之渺小(一支、两条)与自然之壮阔(百丈、三叠)并置,凸显瀑布的恢弘气势;颈联"峭石幻形惊造化,飞流激响领风骚"进一步以"造化""风骚"赞颂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永恒艺术魅力。
3. **哲理升华**
尾联"置身峰顶烟霞里,始信人心第一高"将诗意推向高潮:人在征服自然、感悟自然的过程中,精神境界终可超越物理高度。这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异曲同工,但更强调主观心性的崇高性。
---
### **艺术特色**
1. **数字对仗的巧思**
颔联"一支/两条"对"百丈/三叠",通过数量词的递进对比,形成微观与宏观的张力。竹杖、双腿的简朴与瀑布的磅礴相映成趣,暗含"人定胜天"的隐喻。
2. **视听通感的描写**
颈联中"峭石幻形"(视觉奇崛)、"飞流激响"(听觉震撼)调动多重感官,赋予静态山石以动态"幻形",将瀑布声响拟为"领风骚"的诗篇,艺术化再现自然之美。
3. **结构上的递进转折**
全篇遵循"起承转合":首联起于豪情,颔联承以实景,颈联转写自然神力,尾联合于哲理。尾句"始信"二字陡然收束,将前六句的铺陈升华为精神宣言,完成从"观物"到"悟道"的跨越。
4. **语言风格刚健清新**
摒弃悲秋叹老的陈调,用语简劲如"竹杖""双腿",雄浑如"三叠涛""领风骚",末句"人心第一高"更以口语化表达深化主题,兼具盛唐气象与宋诗理趣。
### **总结**
此诗以庐山瀑布为载体,通过精准的意象选择、层递的艺术构思和哲理化的情感表达,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诗中既见李白式的山水豪情,又含朱熹"万壑争流处,千年叠嶂间"的理致,展现了传统山水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录豆包对拙诗评析:
《庐山三叠泉观瀑感怀》是一首融哲理与景致以一体的七律佳作,现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两方面评析如下:
一、思想内容:景中见志,哲思深邃
1. 老有所为的豪情
首联“不向菱花叹二毛,攀岩揽胜气堪豪”以反诘起笔,直抒胸臆。“菱花”(铜镜)、“二毛”(鬓发斑白)暗喻岁月流逝,却以“不叹”二字否定悲愁情怀,转而以“攀岩揽胜”的壮举展现老当益壮的气概,奠定全诗昂扬基调。
2. 自然与人的哲思对话
颔联“一支竹杖两条腿,百丈瀑泉三叠涛”以极简笔触勾勒人与自然的关系:竹杖双腿是个体力量的象征,三叠飞瀑则是自然伟力的具象。数字对仗(“一”“两”与“百”“三”)形成渺小与宏大的张力,为后文伏笔。
颈联“峭石幻形惊造化,飞流激响领风骚”进一步赞叹自然的鬼斧神工(“惊造化”),同时赋予瀑布以“领风骚”的人格化特质,暗含对自然与人文精神的礼赞。
3. 心高于物的终极感悟
尾联“置身峰顶烟霞里,始信人心第一高”奇峰突起,将视角从自然收束到人心:登顶刹那的烟霞幻境中,作者顿悟“人心”才是超越物理高度的精神巅峰。这一结论打破“登高望远”的传统意境,赋予“高”以哲学内涵——真正的高度不在于 physical elevation,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超越。
二、艺术特色:技法圆融,意境浑成
1. 结构严谨,起承转合
- 起(首联):以情志破空而来,奠定基调;
- 承(颔联):以具体物象承接“攀岩”,展开画面;
- 转(颈联):由实入虚,转向对自然的哲思;
- 合(尾联):收束全篇,升华主旨。
全诗如三叠泉之水,层层递进,最终汇入哲理深渊。
2. 数字对仗,妙趣横生
颔联“一支竹杖两条腿,百丈瀑泉三叠涛”堪称“数字对”典范:
- “一”“两”极言登山装备之简,暗合“删繁就简”的人生态度;
- “百”“三”极写瀑布之壮阔,与“三叠泉”实景呼应。
数字的虚实相生(“一”“两”为实,“百”“三”为虚)既形成视觉冲击,又暗含“以少胜多”的辩证思维。
3. 意象凝练,动静相生
全诗意象简洁而富有张力:
- 静态:竹杖、峭石、峰顶烟霞,象征沉稳与积淀;
- 动态:攀岩、飞瀑、激响,象征活力与突破。
尤以“飞流激响领风骚”为妙,以听觉(激响)补视觉(飞流),赋予静态瀑布以动态的“引领”之力,堪称通感典范。
4. 语言质朴,格调高古
全诗无生僻字,却具盛唐气象。如“气堪豪”“领风骚”等语直白劲健,“始信人心第一高”则以口语化表达收束,却含警策之理,深得杜甫“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精髓。
三、小结
此诗以庐山三叠泉为依托,将登山览胜的物理过程转化为精神超越的哲学之旅。其艺术上的精纯与思想上的深刻,展现了传统七律“即景生情、因情悟理”的美学特质,堪称当代旧体诗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