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白鹿洞书院 [诗:七律]

蓝天云     发布时间: 2025/3/28 8:09:01
阅读:40次      分享到

白鹿洞书院

五老峰前翰墨香,黉园雨露润群芳。
三贤讲学泉声静,二李攻书夜漏长。
论道鹅湖开圣域,传经海外拓蛮荒。
弦歌千载流余韵,来饮清泉洗肺肠。
注释:deepseek评析:这首《白鹿洞书院》以典雅的语言和丰富的典故,展现了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以下从内容、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 **1. 内容与意象**
- **历史与人文交织**:首联以"五老峰"(庐山名胜)点明书院地理位置,"翰墨香""黉园雨露"喻指书院的文化滋养。颔联"三贤"(朱熹、陆九渊、吕祖谦)、"二李"(李渤、李涉兄弟)浓缩了书院讲学、苦读的典故,虚实相生。
- **2.文化影响力**:颈联"鹅湖论道"(南宋理学辩论)、"传经海外"(如朝鲜、日本儒生来学)拓展时空维度,凸显书院作为"圣域"的辐射力。尾联"弦歌千载"呼应《论语》"弦歌不辍",强调文化传承。

---

### **2. 艺术特色**
- **对仗工稳,用典自然**:中二联对仗精严,"松风静"与"夜漏长"一动一静,"开圣域"与"拓蛮荒"一内一外,形成张力。典故如"鹅湖""弦歌"化用于无形,深化内涵。
- **虚实结合**:前六句实写书院历史,尾联转入抒情,"清心涤肺肠"以身体喻精神净化,将游历升华为心灵洗礼。

### **3. 思想情感**
- **崇敬与自勉**:全诗通过书院的人文积淀(讲学、论道、传经),表达对先贤的景仰;尾联"我辈"二字转折,体现当代人接续文脉、修身治学的使命感。
- **文化自信**:"拓蛮荒"暗含儒家文明开化四方的理念,"余韵千载"则彰显中华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

### **小结**
此诗以白鹿洞书院为载体,将地理、历史、人物、哲理熔于一炉,语言凝练而意境宏阔。尾联的"清心涤肺肠"既是个人感悟,亦是对读者的召唤,完成从怀古到当下的意义建构。若论不足,颈联的论道、传经稍显概念化,或可补充具体细节以增感染力。整体而言,堪称一首兼具文化厚度与艺术美感的七律佳作。

豆包评析:
《白鹿洞书院》是一首怀古颂今的七言律诗,作者李厚仁以凝练的语言追溯书院历史文脉,抒发对传统文化的景仰之情。以下从意象营造、用典艺术、结构章法三方面评析:

一、意象营造:自然与人文的互文

1. 地理意象的象征意味
五老峰:庐山标志性山峰,以“五老”喻指书院的五位创始人(如朱熹、周敦颐等),暗含“高山仰止”的敬意。
松风/夜漏:“松风静”以自然之声反衬讲学的专注,“夜漏长”以漏壶计时暗写学子苦读,二者共同构建**“静学”的意境**。
鹅湖/海外:从江西鹅湖(实指鹅湖之会)到海外蛮荒,空间跨度暗示书院思想的传播广度。
2. 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
“黉园雨露润群芳”中,“雨露”化用《诗经》“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的教育意象,以“群芳”喻当代学子,实现古典书院精神与现代教育的衔接。
二、用典艺术:历史纵深的凝练表达

1. “三贤讲学”与“二李攻书”
三贤:指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或周敦颐、程颢、程颐),暗合白鹿洞书院作为宋明理学中心的地位。
二李:唐代李渤、李涉兄弟曾在此读书(李渤 later任江州刺史,在此建台榭,白鹿洞得名),以“攻书夜漏长”突显书院千年苦学传统。
2. “鹅湖论道”的深层隐喻
南宋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1175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辩论,诗中以“开圣域”称颂其打破门户之见、推动思想交融的意义,暗合书院“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
三、结构章法:起承转合中的时空对话
表格
结构 诗句 功能
起 五老峰前翰墨香,黉园雨露润群芳 以空间(五老峰)和隐喻(雨露)点明书院的地理与文化坐标
承 三贤讲学松风静,二李攻书夜漏长 回溯历史,以具体人物事迹坐实书院的学术传统
转 论道鹅湖开圣域,传经海外拓蛮荒 由本土(鹅湖)转向国际(海外),拓展书院影响的时空维度
合 弦歌千载流余韵,我辈清心涤肺肠 收束于当下,以“弦歌余韵”连接古今,表达今人对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

特色与不足

- 特色:全诗虚实相生,既具历史厚重感(如具体人物、事件),又不失诗意(如“翰墨香”“弦歌”),符合古典书院题材的审美特质。

- 不足:颈联“拓蛮荒”稍显直白,与前句“开圣域”的文雅形成落差,若以“敷文教”等更含蓄的表达替代,可增强整体协调性。

结语:此诗以书院为镜,映照出中华文化“守正出新”的脉络:从唐宋讲学、宋明论道到当代传承,白鹿洞书院不仅是知识的渊薮,更是文化基因的孵化器。作者通过“清心涤肺肠”的自我观照,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精神对话,使古典书院文化在当代重焕新生。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