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庐山花径 [诗:七绝]

蓝天云     发布时间: 2025/3/27 9:23:51
阅读:33次      分享到

庐山花径


如琴湖畔百侣来,懒问桃花开未开。

一自乐天留雅咏,不知多少客徘徊。

 

注释:






































豆包:
《庐山花径》一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文化思考。以下从意境营造、艺术手法和主题内涵三方面进行评析:

一、意境营造:虚实相生的时空对话
诗的首句"如琴湖畔迩遐来"以全景式镜头切入,如琴湖的波光与远近沓至的游客构成动态画面,奠定了热闹喧腾的基调。次句"懒问桃花开未开"笔锋一转,以"懒问"二字消解了传统赏花诗的急切期待,将焦点从物象转向心境。这种"不即不离"的态度,既保留了自然之美的朦胧感,又暗合禅宗"平常心是道"的哲思。后两句"一自乐天留雅咏,不知多少客徘徊"则将时空维度拓展至千年之前,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化作文化符号,使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原乡,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艺术手法:以简驭繁的诗性表达
全诗运用"以小写大"的手法,通过"桃花""雅咏""客徘徊"等典型意象,构建起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双重结构。"懒问"一词尤为精妙,既是诗人超然心境的外化,又暗含对过度商业化旅游的隐忧。末句"不知多少"以模糊化的数字强化了历史纵深,使个体感受升华为集体记忆。在语言形式上,诗人打破常规平仄束缚,采用"仄起平收"的变体,形成跌宕起伏的韵律感,与诗意的转折相呼应。

三、主题内涵:文化符号的现代诠释
此诗深层折射出当代人对文化遗产的复杂心态:既享受着历史馈赠的审美红利,又警惕着过度消费带来的异化。白居易的"雅咏"本是超脱尘世的精神寄托,却在千年后成为招徕游客的文化标签。这种悖论在"不知多少客徘徊"的追问中达到高潮——当络绎不绝的游客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文化传承便陷入了"被观看"的尴尬境地。诗人以看似闲适的笔触,完成了对现代旅游文化的深刻解构。

结语
这首绝句在不足三十字的篇幅中,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空间、从个体体验到集体记忆的多维跳跃。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庐山花径的诗意呈现,更在于通过"懒问"与"徘徊"的张力,揭示了当代人在文化符号面前的精神困境。这种既深情凝视又保持距离的审美态度,恰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动注脚。


Deepseek的评析:

Deepseek评析:

这首诗以庐山花径为背景,巧妙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语言1简练而意境深远。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 1. **意象与意境**
- **如琴湖与花径**:首句“如琴湖畔迩遐来”点明地点,如琴湖是庐山著名景点,因形似提琴得名,而花径则因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闻名。两者结合,既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景,又暗含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 **桃花意象**:“懒问桃花开未开”看似随意,实则含蓄。白居易曾在此写下“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成为花径的象征。诗人不直接写桃花盛开,而是以“懒问”表达一种超然态度,暗示无论花开与否,此地已因诗名而永恒。

### 2. **历史与人文的融合**
- **乐天的雅咏**:第三句“一自乐天留雅咏”直接引用白居易(字乐天)的典故。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游大林寺,留下《大林寺桃花》,使花径成为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
- **客徘徊的余韵**:末句“不知多少客徘徊”以虚笔写实,千百年来,无数游人因白居易的诗句来此寻幽访古,徘徊不去,凸显了文学与自然的双重魅力。

### 3. **语言与风格**
- **平淡中见深意**:全诗语言朴素,如“懒问”“不知”等词,看似随意,实则举重若轻,将历史、风景与游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 **虚实相生**: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转入虚笔,由白居易的诗联想到后世游客,时空交错,余味悠长。

### 4. **情感表达**
- **超脱与怀古**:诗人不执着于眼前桃花是否开放,而是更看重白居易诗作赋予此地的文化意义,表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怀古之情。
- **共鸣与传承**:末句暗示,每一位来此的游客都在延续着白居易的诗意传统,使花径的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 总结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将庐山花径的自然美与白居易的诗意传承巧妙结合,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游人情感的捕捉,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的佳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