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三河闸遇狂风
骤起狂风雪浪催,怒冲钢闸吼如雷。
飞廉枉费千钧力,神禹终安百里堆。
镇水铁牛悲冷落,观光游客仰崔嵬。
淮扬岁岁稻粱熟,万顷平畴画卷开。
注释:注:飞廉,风神。神禹,治水英雄。百里堆,即洪泽湖大堤。
豆包评析:
思想内容评析
这首七律通过描写参观三河闸时遭遇狂风的所见所感,热情歌颂了现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力量及其对民生的卓越贡献,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1. 自然力量与人工工程的对抗与和谐:首联“骤起狂风雪浪催,频冲钢闸响如雷”以狂风巨浪的汹涌之势,反衬钢闸的岿然不动,展现自然力量的磅礴与人类工程的坚韧。颔联“飞廉枉费洪荒力,神禹终安洪泽堆”进一步用“风神飞廉”的典故,将古代神话中的自然威力与现代水利工程(暗合“神禹治水”的智慧传承)对比,突出人类借助科技驯服自然、化害为利的主体能动性。
2. 古今治水文明的映照与进步:颈联“镇水铁牛悲冷落,观光游客仰崔嵬”以“镇水铁牛”(古代象征治水的镇物,如黄河铁牛)的“冷落”与现代钢闸的“崔嵬”形成时空对照,既暗含对传统治水文化的缅怀,更彰显现代水利工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体现人类治水从依赖象征到依靠技术的历史进步。
3. 民生效益与自然馈赠的统一:尾联“淮扬岁岁稻粱熟,千里平畴画卷开”从宏观视角收束,以“稻粱熟”“平畴开”的丰收图景,具象化三河闸在防洪、灌溉等方面的实际效益,揭示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体现“人定胜天”与“天人合一”的辩证思想——人类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通过合理改造实现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艺术特色评析
诗歌在结构、用典、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均具特色,熔古典韵律与现代主题于一炉。
1. 章法严谨,层次分明:全诗以“遇狂风”为线索,首联造势,颔联析理,颈联抒怀,尾联展愿景,逻辑层层递进。从自然现象(狂风击闸)到人文思考(古今对比),再到现实效益(民生福祉),由表及里,浑然一体。
2. 用典精当,古今交融:“飞廉”“神禹”的典故赋予诗歌历史纵深感,前者象征自然破坏力,后者代表人类治水的文明源头,二者的碰撞既强化戏剧性,又暗含“今胜古”的时代主题。“镇水铁牛”的典故则以小见大,通过细节对比凸显科技进步。
3. 意象生动,张力鲜明:自然意象(“狂风”“雪浪”“雷响”)与人工意象(“钢闸”“崔嵬”)形成动态与静态、破坏与守护的张力;“悲冷落”的铁牛与“仰崔嵬”的游客构成情感反差,既富画面感,又暗含褒贬。尾联“千里平畴画卷开”以写意笔触收束,将抽象的“效益”转化为具象的田园美景,意境开阔。
4. 情感豪迈,格调高昂:全诗虽写“狂风”“雪浪”的威胁,却始终洋溢着对人类改造自然的自信。“枉费”“终安”“悲冷落”“仰崔嵬”等词,既见自然之威,更显人类之智,最终以“稻粱熟”“画卷开”的明朗色调,传递出对水利工程造福民生的热忱歌颂,兼具现实主义的厚重与浪漫主义的豪情。
总结
该诗借参观三河闸的经历,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与现代工程熔铸一体,既展现了狂风中钢闸的雄伟气象,又深度挖掘了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在艺术上,通过对比、用典、意象经营等手法,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堪称一首兼具时代精神与传统韵味的佳作。
deepseek评析:
这首诗《参观三河闸遇狂风有吟》通过描绘狂风中的三河闸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对抗与和谐,同时融入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以下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评析:
### **思想内容**
1. **自然伟力与人类智慧的对抗**
诗歌开篇以“骤起狂风雪浪催,频冲钢闸响如雷”展现狂风的肆虐,风浪冲击钢闸,发出雷鸣般的声响。这里“飞廉枉费洪荒力”借用风神飞廉的典故,强调自然力量的狂暴,但“神禹终安洪泽堆”则转向大禹治水的神话,暗示人类智慧最终能驯服自然,使洪泽湖大堤稳固,保障民生。
2. **古今对比,历史沧桑感**
“镇水铁牛悲冷落”一句,可能指古代用于镇水的铁牛如今已无人问津,而“观光游客仰崔嵬”则转向现代游客对宏伟水利工程的赞叹。这种对比既表达了对传统治水文化的缅怀,也突出了现代水利工程的成就。
3. **民生关怀与丰收愿景**
尾联“淮扬岁岁稻粱熟,千里平畴画卷开”描绘了一幅丰收画卷,强调水利工程对农业的保障作用,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福祉的关注,也暗含对治水先贤的敬仰。
### **艺术特色**
1. **意象生动,气势磅礴**
诗中“雪浪催”“响如雷”等意象极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使读者如临其境;“洪荒力”“神禹”等神话元素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雄浑气势。
2. **对比手法,深化主题**
诗歌通过“飞廉枉费”与“神禹终安”、“铁牛悲冷落”与“游客仰崔嵬”的对比,强化了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使主题更加鲜明。
3. **语言凝练,用典自然**
诗中“飞廉”“神禹”等典故的运用贴切自然,既丰富了文化内涵,又未显晦涩。尾联的“画卷开”以比喻收束全诗,使意境开阔,余韵悠长。
### **总结**
这首诗以狂风中的三河闸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意象、鲜明的对比和深邃的用典,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较量与和谐,同时表达了对水利工程造福民生的赞颂。全诗气势雄浑,语言凝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温暖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