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弘扬国粹 融合发展 [诗论]

武模亭     发布时间: 2025/2/27 14:17:01
阅读:123次      分享到

关键字
融合

弘扬国粹  融合发展

武模亭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三字经”,后来发展到国风,唐朝达到巅峰。词曲的发展在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诗词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如唐、宋两个朝代,诗词文化的发展达到空前,经济非常繁荣。一大批著名的诗词大家应运而生。如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白居易、辛弃疾、李清照等。他们如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他们的作品快炙人口,流芳千古,至今为人们所吟诵。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慨,激发人们的斗志,唤起人们的觉醒,涤荡着社会的污泥浊水,吹响战斗号角。“惊天地,泣鬼神”。一些重要的历史英雄人物往往都是著名诗词大家。如三国时期的曹氏父子(曹操、曹植)、著名抗金报国英雄岳飞、辛弃疾;大清皇帝乾隆和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等等。屈原、岳飞、辛弃疾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们精忠报国、爱国强烈热情,轰动朝野上下,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如《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极大地激发了将士们的革命斗志,象发出的战斗号角。尤其是《沁园春.雪》,当时就连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将领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说,诗词的能量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倡导弘扬传统文化,人们学习、创作诗词的热情不断高涨。诗人如云,诗词网络纵横交织,诗词组织星罗棋布,诗词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作用。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才能健康协调发展。一个社会,一个地区如果没有诗词文化的发展,是不够完美的。

在诗词浪潮中, 打造了不少“中华诗词之乡”、“诗教工作先进单位”。近几年来,中华诗词学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出了开展诗教工作“六进”(诗词要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厂矿、进家庭)和“打造精品诗词战略”,有力地促进了诗词与经济、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融合发展。这是中华诗词发展的大方向。诗词工作应朝着这个大方向努力奋进,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