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背包带 [诗:七绝]

曾鹏     发布时间: 2025/10/22 14:15:31
阅读:11次      分享到

背包带

 

一根绳带系春秋,曾束征衣护九州。

纵是形销风骨在,此身尚可挂吴钩。

注释:《背包带》一诗仅四句二十八字,却以 “背包带” 这一极平凡的军旅日常物为核心,借小见大、以物喻人,将岁月沉淀、家国担当与初心坚守熔铸其中。全诗立意高妙、格律工整、诗意醇厚、情怀深沉,堪称 “以浅语写深心” 的佳作,读来既有军旅生涯的鲜活记忆,更有老当益壮的赤诚风骨。
一、立意:以微物托宏志,于平凡见不凡
这首诗最亮眼的特质,是 “以小见大” 的立意巧思 —— 诗人没有选择 “征袍”“戍楼” 这类宏大的边塞意象,反而聚焦 “背包带” 这根不起眼的绳带,却赋予它远超器物本身的精神重量。首句 “一根绳带系春秋”,开篇便打破 “绳带” 的工具属性:“系” 字是诗眼,它将 “绳带” 与 “春秋”(代指漫长岁月)绑定,让一根普通的带子成为军旅生涯的 “时光载体”—— 它曾伴随诗人度过无数个春秋,见证过训练的汗水、戍边的风霜。次句 “曾束征衣护九州” 更将立意拔升:“束征衣” 是绳带的具体功能,却通过 “护九州” 的关联,把个人的军旅日常(束衣备战)与家国使命(守护九州)相连,绳带不再是孤立的物品,而是 “保家卫国” 信念的物化象征。后两句 “纵是形销风骨在,此身尚可挂吴钩” 进一步深化立意:“形销” 写尽绳带的岁月痕迹 —— 或许磨损、褪色、甚至变形,但 “风骨在” 三字赋予它人格化的精神,这 “风骨” 既是绳带的坚韧,更是诗人自身军旅精神的投射;末句 “挂吴钩”(吴钩为古代兵器,代指战斗意志)则完成从 “物” 到 “人” 的升华:绳带虽旧,诗人的初心未改,即便岁月流逝,仍有 “披甲再战” 的豪情。整首诗以 “绳带” 为线,串起 “岁月 — 使命 — 风骨 — 初心”,从微物中见宏志,平凡中显不凡,立意层层递进,无一丝空泛。
二、格律:七绝规整见匠心,音韵和谐传深情
作为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严格遵循近体诗的格律规范,平仄协调、韵脚统一,既保证了诗歌的音乐性,又让情感传递更显流畅自然。从韵脚来看,全诗以 “秋”“州”“钩” 为韵脚,均属 “iu/ou” 韵部(“秋”“州” 为 iu 韵,“钩” 为 ou 韵,古诗中属 “通押” 范畴),读来朗朗上口、和谐婉转。首句 “一根绳带系春秋”(仄平平仄仄平平)为平起平收式,符合七绝首句入韵的常见格式;次句 “曾束征衣护九州”(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与首句对应,“束”(仄声)对 “根”(平声)、“征”(平声)对 “绳”(平声),对仗虽不严格(七绝不强制对仗),但词性呼应,节奏明快;第三句 “纵是形销风骨在”(仄仄平平平仄仄)转仄收,形成 “起承转合” 中的 “转”,与前两句的平声收尾形成顿挫,突出 “形销” 与 “风骨” 的对比;末句 “此身尚可挂吴钩”(仄平仄仄仄平平)回归平收,收束全诗,与首句韵脚呼应,形成 “首尾圆合” 的韵律闭环。格律的规整并非机械的 “凑字”,而是与情感深度契合:平声韵的舒缓,贴合 “系春秋” 的岁月绵长;第三句的仄声转折,强化 “形销风骨在” 的坚定;末句平声收尾,又让 “挂吴钩” 的豪情多了份从容。音韵与情感同频,让诗歌读来不仅有 “味”,更有 “韵”。
三、诗意:意象鲜活见细节,层层递进显脉络
全诗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鲜活的画面,意象连贯、脉络清晰,从 “忆往昔” 到 “看当下”,从 “物之态” 到 “人之心”,诗意层层铺展,无一处断裂。首句 “一根绳带系春秋” 是 “总起”,以 “绳带” 为核心,用 “春秋” 勾勒时间维度,让读者瞬间进入 “岁月回望” 的语境 —— 这根带子不是新的,它带着时光的痕迹,是军旅记忆的 “信物”。次句 “曾束征衣护九州” 是 “承”,聚焦绳带的 “过往”:它曾紧紧束住征衣,伴随诗人奔赴边疆、守护家国,“束” 字极具动态感,仿佛能看见士兵整理行装、整装待发的场景,让 “护九州” 的使命不再抽象,而是有了 “束衣备战” 的具体落点。第三句 “纵是形销风骨在” 是 “转”,视角从 “过往” 拉回 “当下”:绳带或许已不再完好(形销),但它的 “风骨”(坚韧、耐用的特质)仍在,这既是对绳带的描写,更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 岁月虽在身上留下痕迹(如 “霜满鬓”),但军旅生涯铸就的 “风骨” 从未消散。末句 “此身尚可挂吴钩” 是 “合”,从 “物” 的风骨落到 “人” 的初心:绳带能承载的不仅是征衣,更能挂起兵器,诗人借此表明:即便如今不再戍边,仍有 “随时待命、为国效力” 的豪情,“尚可” 二字不卑不亢,既显自信,又藏赤诚,让诗意从 “物的坚守” 升华为 “人的担当”。
四、情怀:军旅赤诚融岁月,初心不改见担当
诗歌的灵魂在于情怀,这首《背包带》最打动人的,是其中深沉而朴素的军旅情怀 —— 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刻意的煽情,却从 “绳带” 的点滴记忆中,透出诗人对军旅岁月的珍视、对家国的担当,以及 “初心到老不回头” 的执着。“曾束征衣护九州” 藏着 “舍小我为大我” 的家国情怀:一根绳带的 “束衣”,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千里边疆的守护,诗人将个人经历融入 “护九州” 的宏大叙事,让平凡的军旅日常有了家国重量。“纵是形销风骨在” 藏着 “岁月不改本色” 的坚韧情怀:绳带会旧,但 “风骨” 不丢;人会老,但精神不变,这种 “不向岁月低头” 的坚韧,是军旅生涯留给诗人最珍贵的财富。“此身尚可挂吴钩” 则藏着 “初心如磐” 的担当情怀:“挂吴钩” 不是真的要重回战场,而是一种精神姿态 —— 即便脱离军营,“保家卫国” 的初心仍在,“随时能战” 的信念未改,这份 “老骥伏枥” 的赤诚,远比直白的抒情更有力量。这种情怀是 “私人” 的,它源于诗人对自己军旅生涯的回忆;也是 “公共” 的,它道出了无数退役军人的共同心声 —— 军旅岁月或许会结束,但军人的风骨与初心,会像那根背包带一样,永远 “系” 在生命里。
结语:微物有魂,诗见赤诚
《背包带》这首小诗,以 “一根绳带” 为引,在二十八字里装下了岁月、使命、风骨与初心。它的立意巧在 “以小见大”,格律妙在 “声情合一”,诗意好在 “脉络清晰”,情怀深在 “赤诚动人”。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却让平凡的背包带成为精神的象征 ——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坚守,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像这根绳带一样,在岁月里沉淀,在平凡中闪光,即便 “形销”,仍有 “风骨”,即便老去,仍有 “初心”。这样的诗,读来有温度、有力量,更有直击人心的共鸣。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