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重阳节登黄鹤楼 [诗:七绝]

曾鹏     发布时间: 2025/10/29 10:26:09
阅读:4次      分享到

重阳节登黄鹤楼

黄鹤楼边菊半黄,江天寥廓正重阳。
霜风怒卷云涛裂,送雁衔思到故乡。
注释:“黄鹤楼边菊半黄,江天寥廓正重阳”,开篇两句便以精准的时空锚点,勾勒出重阳登楼的壮阔图景。黄鹤楼本是楚地地标,历来承载文人登高怀思的情愫,诗人将其与 “菊半黄” 的秋景相融,“半黄” 二字颇具巧思 —— 既非全绽的热烈,也非凋零的萧瑟,恰是重阳时节秋意渐浓的清雅,暗合登高时心境的淡远与怅然。而 “江天寥廓” 四字,将视野从楼边秋菊拉向天地间,长江与楚天交融的开阔意境扑面而来,“正重阳” 三字则掷地有声,去掉 “又” 字的过往怅惘,聚焦当下佳节的即时感,让登楼场景既有地域专属感,又有时令精准度,开篇便立住了 “景阔心远” 的基调。
“霜风怒卷云涛裂” 一句,是全诗的气势转折与情感爆发点。若说前两句是静景铺陈,此句便是动势迸发。“霜风” 二字堪称点睛,既点明重阳 “秋深霜寒” 的时令特质,又让风有了清劲凌厉的质感 —— 它不再是寻常的 “长风”,而是裹挟着霜气的劲风,自带穿透天地的力量。“怒卷” 二字更是将风的动态写活,仿佛能看见江天间的云涛被狂风席卷、翻涌的壮阔;而 “裂” 字则将这份力量推向极致,云涛破碎的瞬间,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暗合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 —— 或许是归乡不得的焦灼,或许是思念难抑的急切,借由 “霜风裂云涛” 的豪迈笔触,将无形的乡思化为有形的冲破之力,让登高时的情绪不再是单薄的怅惘,更添一份刚劲的执念。
末句 “送雁衔思到故乡”,则在磅礴气势后归于绵长深情,形成刚柔并济的收束。古人常以雁为传情载体,“雁足传书” 的典故早已融入文化基因,诗人在此化用却不落俗套 ——“衔思” 二字将雁拟人化,让无形的乡思有了可托之物,仿佛那只南飞的雁,正小心翼翼地衔着诗人的牵挂,飞向遥远的故乡。“到故乡” 的 “到” 字,是全诗情感的落脚点,它与前句 “怒卷云涛裂” 的冲破之力形成呼应:霜风破除云涛阻碍,为雁传思扫清前路,最终让乡思精准抵达故乡,完成 “景 — 情 — 动 — 愿” 的完整闭环。若换作 “过故乡”,便多了 “路过未达” 的遗憾,削弱了 “破阻传思” 的坚定,而 “到” 字的笃定,恰让这份重阳怀思有了圆满的期许。
整首绝句短短四句,却在空间、情感、意境上层层递进:从楼边菊黄的近景,到江天寥廓的远景,再到云涛裂、雁南飞的动态,空间由小及大、由静及动;情感从淡远怅然,到豪迈迸发,再到绵长深情,起伏间尽显真挚。且全诗平仄工整,“黄”“阳”“乡” 押 ang 韵,读来铿锵有力又余味悠长,既见楚地江天的壮阔气魄,又道尽游子重阳登高的赤子之心,堪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