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湖观荷
	湖畔寻秋独自行,残荷香冷晚风清。
	荣枯本是循天序,何必萦怀待雨声。
	
                                 
                                
                             
                            注释:《金银湖观荷》以湖畔寻秋的闲步起笔,借残荷、冷香、晚风勾勒出秋日独有的清寂景致,却未落入 “悲秋” 的传统窠臼,反而在观荷的沉思中提炼出 “顺应自然、不执荣枯” 的通透哲思,字句间满是独处时的沉静与对生命规律的释然,读来如晚风拂过湖面,漾开层层平和的涟漪。
首句 “湖畔寻秋独自行” 开篇即定调,将 “寻秋” 的闲情与 “独自行” 的沉静融为一体。“金银湖畔” 点明地点,自带水光潋滟、草木葱茏的地域底色,却因 “秋” 字添了几分清疏;“独自行” 三字是全诗的 “情感入口”—— 它并非 “无人相伴” 的孤独,而是 “主动寻秋” 的沉静:诗人避开喧嚣,独自漫步湖畔,只为与秋日的荷、秋日的风作一场私密的对话。这种 “独” 不是寂寥,而是剥离纷扰后的专注,让 “观荷” 不再是简单的赏景,更成了一场与自然、与自我的对话,为后文的 “悟理” 铺垫了心境的基石。
次句 “残荷香冷晚风清” 紧承 “寻秋” 之景,将笔墨聚焦于核心意象 “残荷”,却写得极具层次感与美感。“残荷” 是秋日荷的常态,叶片枯卷、花瓣零落,本是萧瑟之象,但诗人以 “香冷” 二字赋予其独特的韵味 —— 荷的香气已不似盛夏时那般浓烈馥郁,只剩一缕若有若无的清冷余香,萦绕在残叶间,这 “冷香” 不刺鼻、不张扬,恰如秋日的沉静,需静心细品方能察觉;“晚风清” 则为这幅残荷图添了动态的温柔,晚风吹过湖畔,裹挟着湖水的湿润与荷的冷香,拂去心头的燥热,只留一片清澄。此句无一字言 “悲”,反而将残荷的 “枯” 与冷香的 “韵”、晚风的 “清” 相融,写出了秋日观荷独有的清寂之美 —— 不似盛夏荷花的明艳夺目,却多了几分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余韵悠长。
第三句 “荣枯本是循天序” 是全诗的 “思想拐点”,从 “观景” 转向 “悟理”,将眼前的残荷之景与自然规律悄然勾连。“荣枯” 二字精准概括了荷花的一生:盛夏的 “荣” 是荷叶田田、荷花映日的繁盛,秋日的 “枯” 是残叶飘零、香消渐冷的沉寂,一荣一枯,皆是荷花的生命轨迹;“循天序” 则点透本质 —— 这荣枯交替从非偶然,而是顺应天道时序的自然法则,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没有永恒的繁盛,也没有永恒的衰败。诗人由观残荷而生此念,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也是对自我心境的校准:若能看清 “荣枯循序” 的本质,便不会为一时的 “枯” 而怅惘,也不会为一时的 “荣” 而沉迷,这份清醒让前文的清寂之景有了思想的重量。
末句 “何必萦怀待雨声” 则将这份 “清醒” 化为具体的释然,为全诗的哲思画上温柔的句号。“萦怀” 二字道尽世人常见的执念 —— 总为花叶的凋零而牵肠挂肚,总盼着一场雨来消解秋的萧瑟,或是借雨声抒发内心的愁绪;而 “何必” 二字,是诗人对这份执念的轻轻放下:既然荣枯本是天定,又何须将心绪纠缠于花叶的枯荣?不必等雨声来慰藉,不必借秋景来伤怀,只需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份 “枯”,正如接受曾经的 “荣” 一般。此句看似是对自己的劝诫,实则是对所有观诗者的启示:人生亦如荷的荣枯,有顺遂时的 “荣”,也有失意时的 “枯”,若能像观荷这般,看清 “世事皆有定序”,便不会为得失萦怀,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虑。
全诗以 “寻秋 — 观荷 — 悟理 — 释然” 为脉络,层层递进,景、情、理融为一体。诗人在金银湖畔的独处,不是逃避喧嚣的孤独,而是与自然对话的契机;观残荷的目光,不是怜悯衰败的伤感,而是欣赏生命不同阶段之美的通透;对荣枯的思考,不是空泛的哲理说教,而是从日常观荷中提炼的生活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从容,从来不是强求 “荣” 的永恒,而是接受 “枯” 的必然;真正的豁达,也不是无视岁月的痕迹,而是在看清规律后,仍能以平和的心看待每一段时光 —— 正如金银湖畔的残荷,虽失却盛夏的明艳,却在冷香与晚风中,活出了秋日独有的风骨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