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从军 [诗:七绝]

曾鹏     发布时间: 2025/10/15 13:38:16
阅读:24次      分享到

从军

独爱挑灯拭剑声,金戈铁马慰平生。

从来沙场埋忠骨,换得江山万古青。


注释:从军》一诗虽仅四句,却以凝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位军旅将士的精神画像 —— 从挑灯拭剑的日常偏爱,到金戈铁马的平生夙愿,再到沙场埋骨的坦然,最终落脚于江山长青的价值追寻。全诗无一字言 “苦”,无一句诉 “怨”,满纸皆是对军旅的赤诚、对使命的敬畏、对家国的奉献,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锋芒里藏着滚烫的忠魂,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一、首句:挑灯拭剑,藏尽对军旅的赤诚偏爱
“独爱挑灯拭剑声” 开篇即入戏,以一个极具画面感的细节,将将士的 “从军之心” 具象化。“挑灯” 二字先定场景 —— 或许是军营的寒夜,或许是戍边的帐中,一盏孤灯摇曳,微光映着将士的身影,没有喧嚣的人群,只有他与手中的剑相对。这份 “独” 不是孤独的寂寥,而是剥离外界纷扰后,对 “剑” 的专注与珍视;“爱” 字则直接剖开心境 —— 他所爱的不是剑的锋利,而是 “拭剑声”:布帛擦过剑刃的细微声响,是他与武器的 “对话”,是对次日可能奔赴战场的准备,更是对军旅生活最朴素的热爱。
剑在诗中从来不是普通的兵器,而是将士 “使命的延伸”。挑灯拭剑,看似是日常的保养,实则是对 “保家卫国” 承诺的践行 —— 他擦拭的不仅是剑上的锈迹,更是自己的初心;他聆听的不仅是拭剑的声响,更是内心对战场的期待。这句诗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 “小细节” 见 “大情怀”:一个愿意在寒夜独自为剑倾注心力的人,其心中必然装着对军旅的赤诚,这份 “独爱”,为后文的 “金戈铁马”“沙场埋骨” 埋下了最坚实的情感伏笔。
二、次句:金戈铁马,写尽对平生的价值慰藉
“金戈铁马慰平生” 紧承首句的 “爱剑”,将视野从 “帐中拭剑” 拉向 “沙场驰骋”,完成了从 “个人偏爱” 到 “人生追求” 的跃升。“金戈铁马” 是边塞诗中最经典的战争意象,它不是具象的某一场战役,而是将士毕生向往的 “军旅图景”:是战场上兵器相撞的铿锵,是战马奔腾的嘶鸣,是旌旗猎猎的壮阔。这些在旁人眼中或许是 “苦” 的场景,在诗人笔下却成了 “慰平生” 的寄托 ——“慰” 字是全诗的情感核心,它颠覆了传统边塞诗 “征人怨” 的基调,将 “从军” 从 “被迫的徭役” 变成 “主动的选择”。
对这位将士而言,人生的价值不在儿女情长的缠绵,不在田园归隐的闲适,而在 “金戈铁马” 的征战中。唯有投身战场,用手中的剑守护山河,他的人生才不算虚度;唯有亲历硝烟,与战友并肩作战,他的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慰平生” 三字,写尽了将士对军旅生涯的认同与满足,也让 “挑灯拭剑” 的日常有了意义 ——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奔赴这 “慰平生” 的战场,这份坚定的追求,让全诗的豪情愈发饱满。
三、三句:沙场埋忠骨,道尽对牺牲的坦然敬畏
“从来沙场埋忠骨” 是全诗最沉郁也最铿锵的一笔,它直面军旅最残酷的真相 —— 牺牲,却以 “从来” 二字消解了悲戚,多了份对使命的坦然与敬畏。“沙场埋忠骨” 本是令人伤感的场景,多少征人一去不返,多少忠魂长眠边关,但诗人用 “从来” 二字,将 “牺牲” 定义为 “军旅的常态”:自古至今,沙场便是忠骨的归宿,这不是命运的残酷,而是使命的必然。
这里的 “忠骨”,既是无数先烈的象征,也是诗人对自己的期许 —— 若有一天战死沙场,他甘愿成为这 “忠骨” 中的一员,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守护的山河。这句诗没有丝毫的畏惧与退缩,反而透着一种 “以身许国” 的豪迈:将士早已看透生死,明白 “忠骨” 的意义不在于 “活着”,而在于 “为家国而死”。这份坦然,不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是对 “忠” 的坚守 —— 比起苟且偷生,他更愿以 “忠骨” 的姿态,完成对军旅、对家国的最终承诺。
四、末句:江山万古青,升华对奉献的价值追寻
“换得江山万古青” 是全诗的灵魂,它将 “挑灯拭剑” 的偏爱、“金戈铁马” 的追求、“沙场埋忠骨” 的坦然,最终汇聚成 “守护江山” 的终极价值。“换得” 二字是因果的纽带 —— 将士之所以爱剑、愿赴沙场、甘埋忠骨,皆因这一切能 “换得江山万古青”:那片永远苍翠的山河,是他所有付出的意义所在。“江山万古青” 不是具象的山水,而是 “家国长久、百姓安宁” 的象征,是将士心中最珍贵的 “成果”。
这句诗完成了从 “小我” 到 “大我” 的升华:将士的 “平生” 不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与 “江山” 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 “牺牲” 不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 “江山长青” 的基石。在他眼中,个人的生命或许短暂,但江山的 “万古青” 是永恒的 —— 用短暂的生命换永恒的家国安宁,这份奉献,值得。至此,全诗的情感与主旨达到顶峰:一位将士的形象,不再是孤立的 “征人”,而是 “家国守护者” 的缩影,他的豪情与忠勇,都化作了 “江山万古青” 的底色。
结语:一首诗,一颗忠魂
《从军》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意象,却以 “剑、马、忠骨、江山” 四个核心元素,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军旅世界。它写的是一位将士的心声,却道尽了所有 “以身许国” 者的共同追求 —— 对使命的热爱,对牺牲的坦然,对家国的奉献。在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抱怨,看不到怯懦,只看到一颗滚烫的忠魂,在剑鸣马啸中坚守,在沙场忠骨中不朽,最终融入 “江山万古青” 的永恒里。
时至今日,这首诗依然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 它提醒我们,那些安宁的岁月,皆源于无数 “挑灯拭剑” 的守护者;那些 “江山万古青” 的风景,皆藏着 “沙场埋忠骨” 的牺牲。这份 “从军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