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疏篱落菊初黄,别去新沟历几霜。
	一叶孤舟村渡寂,两三归鸟逐残阳。
                                 
                                
                             
                            注释:这首七言绝句以 “东荆河晚望” 为题,聚焦黄昏渡口的萧瑟景致,将别绪乡愁融入清寂画面,格律工整、炼字精妙,景与情浑然一体,尽显古典诗词的含蓄蕴藉之美。
一、格律严谨,音韵清润
全诗遵循平起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格律,平仄分布精准:“疏疏篱落菊初黄”(平平平仄仄平平)、“别去新沟历几霜”(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叶孤舟村渡寂”(仄仄平平平仄仄)、“两三归鸟逐残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交替规整,符合 “对”“粘” 规则,无拗字拗句,读来节奏明快。韵脚 “黄、霜、阳” 押平水韵 “七阳” 部,音韵绵长醇厚,“黄” 字清亮、“霜” 字沉郁、“阳” 字悠远,声韵随景致转换与情感递进自然流转,与晚望的清寂基调完美契合。
二、意象凝练,画面清寂
1. 意象闭环,紧扣 “晚望” 主题
诗人甄选核心意象构建完整场景链:“疏疏篱落”“菊初黄” 点明重阳前后的时节,暗合乡居清雅意象;“东荆河”“村渡”“孤舟” 勾勒出渡口核心景致;“归鸟”“残阳” 锁定黄昏时段,为画面镀上萧瑟暖色。全诗意象无冗余,从近景的篱菊到中景的孤舟,再到远景的归鸟残阳,形成 “近 — 中 — 远” 的立体视角,精准契合 “晚望” 的观察逻辑。
2. 景致基调,清寂中藏怅惘
“疏疏” 写出篱落的稀疏零落,“菊初黄” 点染秋意却不浓烈,自带清润内敛之态;“一叶孤舟”“村渡寂” 凸显渡口的寂寥,“孤”“寂” 二字强化了冷清感;“两三归鸟” 以少胜多,既显天地辽阔,又反衬出人的孤寂;“残阳” 为画面添暖色,却因 “残” 字暗合时光流逝、归期难料的怅惘,让清寂景致更添一层乡愁底色。
三、情感真挚,脉络隐现
诗歌以景衬情,情感脉络暗藏于景致描写中:首句 “菊初黄” 既点时节,又暗合 “菊” 的思乡意象,为乡愁铺垫基调;次句 “别去新沟历几霜” 直抒胸臆,点明离别时长与牵挂之地,“历几霜” 的追问中满含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归乡无计的怅惘;后两句转而写景,“孤舟”“寂渡” 暗喻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归鸟逐残阳” 则以鸟的归巢反衬人的难归,将乡愁寄托于黄昏归鸟的景致中,含蓄而深沉。
全诗情感不外露、不悲戚,而是以清寂景致为载体,将别绪乡愁藏于 “疏篱”“孤舟”“归鸟” 之间,达到 “景语皆情语” 的境界,让读者在品味清寂画面的同时,感受到绵长不绝的牵挂。
四、炼字精妙,意蕴悠长
“疏疏”:既写篱落的形态,又传递出冷清疏离的氛围,比 “稀疏” 更具韵律感与画面感;
“初黄”:点明菊花刚黄的时节特点,不浓不艳,贴合全诗清润内敛的基调,避免了秋景的萧瑟沉郁;
“历几霜”:以 “霜” 代年,既扣合秋意,又比 “历几年” 更具古典韵味,暗含时光磨砺的沧桑感;
“逐”:化静为动,写出归鸟追着残阳归巢的动态,既显生机,又反衬出诗人 “欲归不得” 的怅惘,让画面更具张力。
总结
《东荆河晚望》是一首景情交融的佳作,以严谨的格律为骨,以清寂的意象为肉,以真挚的乡愁为魂。诗人将离别之思、归乡之念融入黄昏渡口的景致中,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既展现了东荆河晚望的清寂之美,又传递出绵长深沉的乡愁,读来余味无穷,尽显古典诗词的含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