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人世浮华,如梦幻泡影,无所始,亦无所终,所有相,皆是虚妄。苦乐之境,不如,吃茶去!拿起,细品,放下,其中味道(香,苦,涩,润,甘,空),因时、因地、因茶、因人,因境,因心而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安住当下,用心体会,方能感悟,茶禅心境!
《现代诗歌·茶禅心境》
山植/作
中国茶道:国家精品课
纪录片:茶禅一味
茶禅公案:吃茶去
吃一杯茶
水为母,壶为父
芽为本,茶为根
桌为依,杯为伴
心为识,性为灵
源活甘清,木瓷金璃
时芽技艺,色香味触
苦,吃茶去
乐,去吃茶
呡,嘬,啜,一口茶
茶相,绿,白,黄,青,红,黑
备洗取沏,端饮斟清,皆为品茶
禅住,浮华世间,芸芸众生,历经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品茶味,香,苦,涩,润,甘,空
三口品茶,体悟心境
什么样的心,品什么样的境
什么样的境,现什么样的心
茶和禅,心和境,茶禅心境
心随境变,随境观心
境随心变,随心观境
品茶参禅,心境自知
茶禅两忘,心境合一
本自具足,自性自现



注释:注释:
一元:心。
二性:无,空。
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三无漏学(戒定慧,六度:布施(献血,乐于助人,不住相布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持戒(戒烟酒荤腥,过午不食,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戒杀生),忍辱(包容,慈爱),精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禅定(静坐,入定,四禅八定),智慧(无我,无智,无得,涅槃,大自在,天人合一,无上正等正觉)。
四圣谛:苦(果:人生八苦),集(因:集苦的原因,无明,妄想,贪嗔痴),灭(果: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因: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三十七品道)。
四禅八定: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五蕴:色(物质),受(感受),想(概念),行(造业),识(分别)。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凡夫所见。
天眼:天人禅定所见。
慧眼:小乘照见真空之理。
法眼: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
佛眼: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
五毒:贪嗔痴慢疑。
贪:名,色,财,食,睡,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嗔:遇到不好情况就生气,抱怨,埋怨,怨天尤人。
痴: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执着于事物。
慢:傲慢,内心高傲,区别心,对他人有偏见。
疑:怀疑不信,没有真正实证过,就开始怀疑。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阿卡西记录)。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十二处:六根+六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香,声,味,触,法)。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苦缘无明,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因缘。
十八界: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三十七道品(八正道,七觉分,五力,五根,四神足,四正勤,四念处)。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止(入定,三摩地),观(定中起慧))。
七觉分(择法觉支,喜觉支,精进觉支,念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四神足(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
四正勤(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称四正勤)。
四念处(身念处(知行、住、坐、卧),受念处(身受:苦、乐、舍受;心受:忧与喜受,共五种。),心念处(心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跑来跑去,很快地生灭,观无常心),法念处(指法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