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诗词创作夜话(之一) [诗论]

阿欢     发布时间: 2023/12/10 10:31:42
阅读:370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古词今用

——用词造句须与时俱进

阿欢

写在前边的话

现代人填古词,存在着文字发音的困惑,这主要指平仄方面。我们知道古人的音乐基本音阶就是宫商角徵羽五音,相比较西方的简谱1234567少了4”7”,但是,这只是表面的对比,却不能说明什么。

    “宫商角徵羽发展到如今有2600余年,其中有历史记载:五音是运用数学方法运算得来的——这说明中国的五音不是简单的发音集合而成,而是科学的集成。

    “平仄发展到如今,通用语言的不断更新发展,给现代人填词造成了障碍,现在有所谓的中华新韵,却不能真正体现音乐感,因为古人填的词必须可以吟唱的。

如何发展填词,确实需要词中高手认真进行科学总结了,阿欢在此只是闲聊个人感觉而已,不代表什么。

(一)诗词创作之用词造句须与时俱进

古人诗乐一体,加上语音的不断变迁,后人愈来愈难理解平仄,后人亦颇难理解为何需要依照词谱来填词,愚以为可以变古通今,须胆大却不失乐感吧?

我们填词作诗之人,都意识到古人和我们的发音方式有了大的差异变化,可是,现代人的填词方式却一成不变,我无法断定这个不变是好是歹?

然而,纵观现代人填古词,无病呻吟的且不说,那些个在古代很普遍的植物花卉、物品等等,在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词汇,其中,有的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了稀罕物或者几乎消失了,却频繁地出现在现代填词者的词作之中,阿欢觉得这有点拘泥和机械了。比如:胭脂是中国古代妇女使用一种化妆,也多用在古代的诗词作品之中;还比如,髫年——指女孩7岁,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黄口——10岁以下,金钗之年——12岁(女),豆蔻年华——13岁(女),舞勺之年——1315岁;还有红笺、十三弦、绿窗、撞锁、菊坛、黛眉、纸窗、红烛、茅屋、焦尾、绿绮、蛇腹、断纹、冰弦……这些古人描述年龄、物件等等古词,或者基本上在现代语言中消失了,或者赋予了新的含义,如“豆蔻年华”……可笑的是,现代很多作词之人,却频繁地使用“胭脂”等稀罕物之古词,君不见“胭脂”早已作古,只是存在于古诗词或者历史书籍而已,而在现实生活中压根看不到“胭脂”,有些人却拼命使用这些个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的词汇,我不知道这些人究竟要达到什么个目的?!我有时觉得这像极了孔乙己所说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创作诗词古板到自以为是。诸如此类者,抱残守缺、食古不化、墨守成规、封己守残……不可胜数,如此一来,填词作诗的现代孔乙己越来越多啊!可是,有些人就是不明白:你创作的这些个“古词”,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有人愿意去读吗?!有人读得懂吗?!看都看不懂,更谈不上喜欢了。

阿欢对于这些个在诗词创作中因循守旧,顽固使用已经灰飞烟灭百年了、甚至是上千年了的古词填词用词方法,实在感到厌烦至极!当然,在合适的词作中,偶尔点缀一次,未尝不可,而这是“古为今用”,这个阿欢会在以后的填词作诗之真实性与想象性中聊到。

诚然,那些已经被赋予现代意义的古词,在诗词创作中,我们尽管活学活用,如状元、渔夫、华堂、君子、窈窕淑女……这些个活化了的古词,不在本文聊天之列。

那种填词作诗抱着消失的古词冥顽不化的作者,就好比是穿着汉服去上班,去聚会,去旅游……仅仅是一场自娱自乐的滑稽戏而已。

阿欢认为:填词作诗,如同吃饭穿衣,也需要与时俱进。不与时俱进,就只有死路一条。

京剧现代京剧的演变,也许值得我们填词作诗者深思。

以上观点,不针对任何人,只是阿欢茶余饭后的闲聊而已,错误在所难免,也纯属个人谬见。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