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欲问牧童杏花村 [散文]

独暄     发布时间: 2021/2/20 21:11:07
阅读:745次      分享到

欲问牧童杏花村

生查子·杏花村 
自幼爱仙家
常向书中觅
未识仙家心
最念封神绩

如今云岭中
无有牧童笛
欲问杏花村
霜重身难敌
——淞雲
看了淞雲先生的这首《生查子》,我突然产生一种错觉,“这是淞雲词吗?是不是我搞错了。”在我的印象里,他的词一向是深邃自然,用词优美且富于诗意。而这首“自幼爱仙家,常向书中觅,”如此的清纯活泼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看来人在幼年的时候,都是一样的纯真,一样的富于幻想,对于未知世界都有一种美好的向往。
有人说,神话和童话都是骗人的,相信童话的都是傻孩子。即便是如此,幼时的我依然相信童话,喜欢神话,相信天上神仙的眷顾。每一个童话故事,不管前面的故事是多么曲折,多么凄惨,或者身份有多么卑微,最后总是有一个美丽的结局。都会用一句“ 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快乐无忧的幸福生活……” 这些,都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会勾起孩子对未来的期待,对幸福的向往。童话中的白马王子,曾经是多少豆蔻年华时的女孩渴望的梦。很多次,我也像别的女孩一样偷偷幻想过,傻傻的期待过……
就在前不久还填过一首《醉花阴》“春来踏露山幽处,深涧升白雾,曾记幼年时,抚阑窗前,痴盼仙人顾。”
    童话让我的童年变得绚烂,让我的梦境变得典雅。记忆中,我为童话掉过不少眼泪;每一次泪水划过脸颊的时候,不是为了灰姑娘,就是为了白雪公主,不只心痛,还有心酸。
有童话的地方总会有梦想,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梦。看来,淞雲幼年的梦也没有实现,因为他“未识仙家心,最念封神绩。”他没有见到仙家,也不知道仙家是什么样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年时的幻想与浪漫也渐趋渐远了。进入少年时的他,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未知世界俱有了更迫切的探索和认知欲望。当然在他那个阶段,封神演义曾经是男孩子们的最爱。
《封神榜》又名《封神演义》,是一部古代魔幻幻想神话故事,根据评话《武王伐纣》,再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 几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并以其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其内容依托“周兴商灭”的历史背景,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结束。  
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他的奇特,作者充分发挥了他天才的想象,极大的发挥出了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赋予各类人物奇特的相貌和本领。小说故事情节十分紧凑,环环相扣,用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或人物,故事与故事之间都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所以这个我认为荒诞而又恐怖的故事,却能够引起大多数男生的极大兴趣。
“如今云岭中,无有牧童笛,欲问杏花村,霜重身难敌。”少年时的幻想都是纯真的美好的,那些美好的回忆会让人时时想起,甚至忍俊不禁。他现在还在想象着如今的深山高岭之上,是否还有吹笛子的牧童?如果看到他,还想问一问他杏花村在哪里?得闲时候还想前往拜访一下那有名望的沽酒之家呢。
“霜重身难敌”最后一句,反而更显深沉有力,让人产生无尽遐想,是否还是那个牧童?是否还是那个杏花村?但有了这一句,就有了历史感、纵深感,使得古人、今人没有了距离,同在一个杏花村,同在一个云岭深处。
  说到杏花村,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清明,想到清明自然就会想到他的作者杜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提起杜牧,都会想起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就会想起那云岭深处的杏花村。“江山也要众人捧”,清明名重人歌后。因为杜牧,似乎从杏花村里走出来的《清明》,一直被人们牢记着,恰如杏花村里正绽放着的杏花,纤纤娇姿、粉白万点,羡煞众芳。
满腹经纶而又不得志的杜牧,写《清明》时,正是他一生中困蹶不振的时期,一抒其志其趣,其怨其躁,看似写景,实是写仕途、道人生、泄无奈,遁世逍遥,个中滋味,谁人解识。杜牧之后,和者之众,绵绵兴勃。历代文人雅士围绕《清明》和杏花村诗词歌赋比比皆是,但都难与《清明》媲美。
淞雲词里“未识仙家心,最念封神绩。”不知作者所指仙家为谁,但杏花村人却真的是把杜牧当作神仙来供奉的。杏花村流芳百世,杜牧功莫大焉,世人难忘,杏花村人更代代难忘。千百年以来,每每清明,总有世人前来祭拜。清明,在这里早已升华成了感恩清明。
不知道淞雲是否觅到了心中的仙家,但我深知他对杏花村的那份期待与向往。相信,不久的某一天,在隐藏着杏花村的云岭深处定会出现淞雲的身影。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