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赋还是功力,这里面本身就有很大的区别,非要去说这个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诗词写作的区别,那我就把它归纳为价值观的区别,认知能力的区别,或者说知识体系的建构问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价值观的建构,慢慢形成了我们的文字,说到底诗词是情感、审美和认知的外放。同样不管是诗歌还是诗词,我们都要看到它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是迷惑,那为什么迷惑?还有文字之间的这种对撞,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其实就在于他想要表达什么?或者说我不想表达什么,我只是在朦胧中寻找的一种感觉,那这感觉是什么?其实这个感觉,也是你的自小的审美或环境认知构建出来的东西。
同样诗词最可贵的是通感,但不是每一首诗词都能够有通感或者需要通感。那为什么能产生通感,那就说明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在某一个圈层里面,因为相同的环境因子而长久建构出来的。我们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其实不论年龄,如果没有特殊的环境因子,其最终的归宿是一致的。那年轻人的价值观来源于哪里?他除了传统文化中不管精华还是糟粕,还有一样东西就是西化的一个思想,无论学理工科还是文科都会带给我们的东西,这个东西叫作方法论。方法论给了年轻人剖析这个世界的方法,而这一方法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样这种认知长久的熏陶,也会形成一种非常固化的思想,在没能觉醒的时候这类认知会造成受其影响的人群,形成更加固化的思维方式。
而老年人最大的一个问题是,都依着一种经验主义去做事,年轻的时候可能依靠的什么呢?依靠着情感吧,叫作跟着感觉走。到了一定年龄呢,就开始跟着经验走了。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能醒悟,有人则终身不知醒悟。就像现在网上天天说觉悟、觉悟,啥觉悟呀?扯淡呢,你能比之前深入一点,那就是一次觉悟。你能够抛开桎梏,我突然想起我的一首七律的句子抛开桎梏得幽真,你把这枷锁抛开了,你重新去认知这个世界,不管是你从上帝思维或者是换一个角度,或模拟这么一个角色,还是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那不就是诗吗?对吧,那也就是黄鹤楼的出奇之处了,黄鹤楼凭什么好?他就好在这一点上面了,那黄鹤楼真的有李白的诗写的好吗?那么它跟李白和杜甫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其实说到底一句话,就是在于我们切入一种哲学的角度。我们去看待年轻人的作品,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价值观。他们其实更擅长于写新诗,就像我很小的时候开始写的,我就从写新诗开始。当然只限于少年时,到了高中就基本上没有写过了。当时还找过我姐夫,他是语文老师,但是在这个小县城真就找不到可以教我的人。我少年时吧,其实写诗就是朦胧中的似懂非懂,一点点微弱的诗心就像在黑暗中抓住了光明。壶爷刚刚说我说的不对,年轻人的世界没有黑暗,那么就把这个世界想像成一片荒芜,是如黑暗的天地之间,突然看到了一抹烛光或灯光吧。这时候如果能抓着这一点点的光,这感觉就来了,就像深渊中的光明,点开了少年整个黑暗的世界。同样像我们走夜路的时候,四周一片漆黑,若有光明若现,那思想肯定跟着光明,是如飞蛾扑火,向光的方向而去。
这不就是年轻人嘛,他能在贫瘠的思想中能抓住这一个点,或者说是光明,那就叫有天赋。如果他看到了这点光明,却不能抓的住光明,或者根本看不到光明,那就叫没有天赋。就像在贫瘠的沙漠中,能找到水源,就能长久的保持着自己的灵性,并在未来的日子找到发现灵性的方法。
我们在一片荒芜的思想中,种一棵思想的树,每棵思想的树并不一定都会开花。但总有那些顽强的树,其实就是你的天赋,会长出无数的叶子,在叶子的仄径中点缀出无比鲜艳的花朵,那些花朵就是你思想的精髓,落下的花香就是你意境的源泉。
所以不管少年还是中年或者老年,丰盈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自己的审美、认知和价值观。才是人生的意义,这意义对诗家来说就是诗心,而悲天悯人的情绪,或科学的说个情感周期,是为你的诗情。真真不用在意,恰恰是文字的本身,你充盈的精神世界才是你诗章的源泉。愿每个诗人的心海都有一片蓬勃的森林,可以盈满无数的绿叶以至开出无比艳丽的鲜花。
2024年12月22日就诗群论老年和青年诗词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