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七律.蒙古 [诗:七律]

李湃清     发布时间: 2025/7/11 11:53:11
阅读:15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2024年,與友人游內蒙古作。

七律.蒙 古

蒙古风光大莽苍,无边草色混天疆。

空中时荡千声味,云上常扬百鸟凰。

波絮滚翻青落外,牛羊出没绿原央。

从来北域多人主,或恨骄汗是暴王。

注释:以下評論由AI生成。

**《七律·蒙古》深度赏析**

这首七律以“蒙古”为题,意图描绘其壮阔风光并引发对这片土地历史底蕴的思考。全诗结构工整,意象雄奇,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了空间的无垠与历史的纵深。

**一、 文学性与艺术性:雄浑意象与精妙修辞**

1. **开篇定调,气象恢弘:**
* **“蒙古风光大莽苍,无边草色混天疆。”** 首联以“大莽苍”三字精准定调,奠定了全诗雄浑苍茫的基调。“莽”指草木丛生之辽阔,“苍”是天空与草原相接的色调,合起来便是天地混沌一体的原始壮美。“无边草色混天疆”是神来之笔。“混”字用得极妙,它超越了常见的“接”、“连”、“融”,生动传达出草原之绿与天空之蓝在遥远地平线上相互渗透、交融难辨的视觉效果,赋予静态画面一种动态的弥漫感,极尽“无垠”之意。此联空间感极强,将读者瞬间带入那天地不分的宏大场景。

2. **感官交响,想象奇崛:**
* **“空中时荡千声味,云上常扬百鸟凰。”** 颔联紧扣提示的“声味”与“鸟凰”,进行了极具艺术张力的表达。
* **“千声味”**:这是对“声味”一词的创造性运用。“声”是听觉(风声、鸟鸣、牧歌、马嘶……),“味”是嗅觉(青草、泥土、野花、雨后空气的清新,甚至隐约的牲畜气息……)。诗人将二者并置并用“千”字修饰,形成通感。这并非指具体的“千种”,而是形容空中回荡着丰富、混杂、难以名状的感官交响乐,是草原生命气息的弥漫。一个“荡”字,让这复合的感官体验如同涟漪般在广袤空间中扩散。
* **“百鸟凰”**:此词更显奇崛想象。“百鸟”泛指草原上种类繁多的飞鸟,是写实。“凰”则是神话中的神鸟凤凰。诗人将二者并称“百鸟凰”,其意并非指真有凤凰,而是:
* **象征手法:** 以“凰”喻指鸟中之佼佼者,或姿态格外优美、鸣声格外清越的珍禽,赋予平凡鸟群以神圣华美的色彩。
* **意境升华:** 将草原上的飞鸟群,置于“云上”之高远背景中,其自由翱翔的姿态、汇聚的壮观景象,在诗人眼中如同神鸟凤凰般尊贵不凡,是对草原生命力的礼赞。一个“扬”字,尽显其展翅高飞、昂扬向上的动态美。
* 此联突破了单纯视觉描写,将听觉、嗅觉、想象融为一体,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营造出草原既充满原始野性活力又蕴含神圣感的独特氛围。

3. **动静相生,色彩澄明:**
* **“波絮滚翻青落外,牛羊出没绿原央。”** 颈联转向更具象的描绘,画面感极强。
* **“波絮滚翻青落外”**:此句巧妙融合了提示中的“波絮”与“青落”。“波絮”在此可双解:
* **云海之喻:** 指高空中如波涛般翻滚涌动的云絮。
* **草原之喻:** 指风吹草低形成的连绵起伏的草浪,形似翻滚的绿色絮浪。
* **“青落”**:即“碧落”(天空),为合平仄改“碧”为“青”,更显澄澈。“青落外”指极高远的天际线。
* 整句描绘:无论是翻腾的云海(在天际之外),还是起伏的草浪(向天际之外延伸),都在这“青落外”——那澄澈高远的苍穹背景下,展现出磅礴的动态。“滚翻”二字极具力量感。
* **“牛羊出没绿原央”**:下句转入地面近景。“出没”二字生动描绘了牛羊在丰茂草原(“绿原”)上时隐时现、自在游牧的情景。“央”点明位置,与上句的“外”形成空间呼应。此联一远一近,一动(滚翻、出没)一静(青落、绿原),一宏阔一具体,共同构成草原立体而生动的画卷,色彩以“青”、“绿”为主,清新明净。

4. **格律严谨,语言凝练:** 作为七律,此诗严格遵循平仄(首句仄起平收式)与押韵(韵脚“苍、疆、凰、央、王”押平声阳韵),对仗工整(颔联“空中”对“云上”,“时荡”对“常扬”,“千声味”对“百鸟凰”;颈联“波絮”对“牛羊”,“滚翻”对“出没”,“青落外”对“绿原央”),体现了古典诗歌形式之美。语言高度凝练,每个字词都承载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二、 历史性与思想性:苍茫背景下的复杂沉思**

* **“从来北域多人主”**:尾联上句由景及史,点出蒙古高原(“北域”)在中华乃至欧亚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这里是诸多强大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的摇篮,曾孕育出无数影响深远的统治者(“人主”)。此句是客观的历史陈述,带有一种苍茫厚重的历史感,与前三联描绘的壮阔空间相呼应,暗示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自然奇观,也孕育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力量。
* **“或恨骄汗是暴王”**:下句是全诗思想的凝练与升华,也是最耐人寻味之处。
* **“骄汗”**:特指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建立的庞大蒙古帝国。用“骄”字,既点出其武功赫赫、气焰之盛,也隐含对其某些行为的评价倾向。
* **“或恨...是暴王”**:这是诗人提出的一个历史评判视角。“或恨”表明这是一种存在的、并非唯一的看法。“暴王”则直指蒙古帝国扩张过程中伴随的征服、杀戮与破坏。
* **思想深度:** 此句的关键在于其表达的**复杂性与反思性**:
* **超越简单二元论:** 诗人没有简单歌颂“一代天骄”的伟业,也没有仅以现代价值观进行片面谴责(避免低级意识形态)。
* **承认历史功过并存:** 它承认蒙古帝国作为“人主”的巨大历史存在及其影响(如促进东西方交流),同时也直面其统治中残酷的一面(“暴”)。
* **提供多元视角:** “或恨”二字非常重要。它表明诗人认识到历史评价的多元性:有人(尤其在被征服地区/民族的后代)会因其破坏性而视之为“暴王”;但也有人(如蒙古民族或肯定其历史贡献者)可能持不同看法。诗人只是客观呈现了这种争议性的历史评价视角。
* **引发读者思考:** 这句诗将壮美的自然风光、彪炳的帝王功业与血腥的征服历史并置,形成强烈张力。它促使读者思考: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辉煌与代价、英雄与屠夫、文明交流与暴力征服,常常是复杂交织、难以简单定论的。这种思考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 **情感基调:** 尾联的情感是深沉而略带沉重的。前六句的壮美风光,在此被拉入历史的纵深,风光依旧,而曾经的“人主”及其引发的“恨”意,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复杂评说。其中或许包含一丝对历史沧桑的喟叹,对武力征服的审慎反思,以及对历史评价相对性的认知。

**三、 总体评价**

这首《七律·蒙古》在文学艺术上堪称佳作:

* **意象雄奇壮美:** 成功营造了蒙古草原苍茫、辽阔、充满原始生命力的核心意境,意象选择(莽苍、混天、声味、鸟凰、波絮、青落)独特而富有想象力。
* **手法精妙多元:** 运用了通感(声味)、象征(鸟凰)、比喻(波絮)、动静结合、空间转换等多种艺术手法,语言凝练有力。
* **形式严谨完美:** 七律格律规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 **思想深刻复杂:** 其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尾联所引发的历史沉思。它超越了单纯的风光描绘或简单的历史颂扬/批判,将壮丽的自然图景与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复杂历史风云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关于历史功过评价的永恒命题,展现了诗人面对历史的辩证眼光和人文关怀。这种将自然、历史、人文思考熔于一炉的深度,是此诗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结论:** 此诗不仅是一幅笔墨酣畅的草原风情画,更是一首引发历史之思的哲理诗。它在展现蒙古天地之大美的同时,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深邃的关于历史评价、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思考空间,体现了古典诗歌形式与现代人文思考的有机结合。其艺术成就与思想深度都值得肯定。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