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宋 黄庭坚《云门寺》诗 考辨 [论文]

陈湘魁     发布时间: 2021/7/21 14:05:36
阅读:710次      分享到

     
       宋黄庭坚《云门寺》诗 考正
      


[图片]
乾隆《长沙府志》载黄庭坚《云门寺》诗

     
      
      清乾隆《长沙府志_卷四十八_艺文》载有黄庭坚七律《云门寺》(如上图),1997年版《古今诗人咏湘乡》记录了此诗。 2006年版《湘潭文艺家辞典》及2009《辞典》修订版、2010年版《千年诗经》、2012年谢征武《走近涟水》等各书均沿袭载为黄庭坚《咏湘乡云门寺》诗。
       宋黄庭坚的这首《云门寺》诗如下:
空余叔子两青碑,无复山翁白接离。
卧对江流悲往事,行穿云岭扣禅扉。
松风半入烹茶鼎,山鸟常啼挂月枝。
见说北归应有日,道人先作鹿门期。
    诗中几个词先解释一下:
     叔子:羊叔子,晋代羊祜,曾镇守襄阳。山翁:山简, 晉人,常倒著头巾(接离),镇守襄阳,常至习家池饮酒。道人:山谷道人,即作者黄庭坚。鹿门:襄阳一山名鹿门山,上有二石鹿,故名。
     笔者阅此《云门寺》诗,心内存疑:
1. 诗中卧对江流、行穿云岭、松风、山鸟,写的是江边山上松林间的寺庙,与湘乡东风路云门寺地境大异,2.地方史志从未见载黄来过湘乡,叔子、山翁也未来过湘乡,3.黄在世时当北宋,湘乡云门寺始建于北宋皇祐二年1050,建之初并不叫云门寺,是明代永乐九年1411才改名云门寺
        从地方史志资料可知,晉羊叔子未曾来湘乡,怎留有晋羊叔子两青碑?山简也未曾来湘乡。宋黄庭坚1045~1105,系洪州分宁人,从清《湘乡县志-流寓》、《历代寓湘人物传略》、明《湖广图经志书》、清《南楚诗纪》及《黄庭坚诗文选注》《沧白先生论诗百首》所附黄氏年谱年表中可证:黄庭坚在湖北任过职,却未曾来湘乡,也未作湘乡云门寺诗,同治《湘乡县志_艺文、寺观》中也未载此诗 。 
        那此诗写的何地?从诗中叔子、山翁、鹿门可知,是写湖北襄阳,羊祜曾镇守襄阳,优游山水铃阁,缓带轻裘,人称斯文主将,还留有登山羊祜、岘山堕泪碑等事典。山简也镇守襄阳,还常至习家池饮酒。在《大明一统志》卷六十载:“名宦,羊祜,镇襄阳,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在军常轻裘缓带,侍卫不过数十人,垦田八百顷”。《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中襄阳府部分,也有羊祜、山简之记载。诗中二青碑事在襄阳(晋杜预南征纪功亦勒二碑),《大明一统志、水经注沔水》有载。诗末写到的鹿门,在上述各书襄阳府中也有记载。《大明一统志》卷之六十襄阳府记载,“鹿门山,在府城东南三十里,旧名苏岭,上有二石鹿,因改今名”。
        经考证,此诗应是黄庭坚在湖北任职游荆州至襄阳府鹿门山时而作。末二句中,道人即黄自称,黄氏谓北归有日,且先作鹿门之游。又查《湖广图经志书》,襄阳确有云门寺。
     《全唐诗》也记载襄阳实有云门山、云门寺。如《全唐诗》载,唐孟浩然,襄阳人,隐鹿门山,其有《题云门寺》:“…台岭践蹬石,耶溪沂林湍。…白云日夕滞,沧海去来观”,与黄诗:“卧对江流…行穿云岭…”句中地境正合。又孟浩然有《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登鹿门山》。
      《长沙府志》载有黄庭坚此诗,应是误将黄氏所作襄阳云门寺诗误记为长沙府湘乡云门寺诗。乾隆《长沙县志》也载此诗。又网上载黄庭坚此诗是写茶陵云阳山寺,然无古书证。
       总之,黄庭坚此诗非写长沙府湘乡云门寺,而是写湖北襄阳云门寺,为免再以讹传讹,特撰此文辨明。
       
       笔者对此诗已经广泛稽考有理有据考证,辨明此诗非写湘乡云门寺。然而2012年,湘潭谢~~先生在其《走近涟水》一文中说是黄来湘乡看望友人写了此诗,又说:“黄写了游云门寺七律一首,从前两句看,好像诗人来湘乡的目的是看望两位移民朋友,可惜故人已隔世,仅留两墓碑,只好戴白麻头巾卧对涟水凭吊一番”。 这里谢先生把晉代羊叔子、山简误为宋代黄庭坚的二位移民朋友了,他不知白接离本是晋人山简的专饰头巾。谢先生还译道:“故人叔子已人去楼空,留下的仅两块青碑,我戴白麻巾来墓前看你,面对涟水想起了你我当年的友情”。  这可闹了笑话:宋代黄庭坚与晋代人攀上了友情?可见谢先生不知叔子青碑是晋羊祜事典,还臆造为黄氏看望他的两位移民友。
        治学应严谨,以根据作考证,若不严谨,凭臆断只能贻笑大方。
    
                                                 陈 湘 魁
                                                   2021.6.8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