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两捆编织袋 [散文]

何晓华     发布时间: 2025/8/30 8:06:01
阅读:45次      分享到

1981年秋,师范毕业后,我分配到边远的湖区工作。

那一年,我们那里刚分单干,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释放。农忙时节把田里庄稼安顿好了,人们总想搞点生意,贴补家用。我们一家七口人,兄弟姐妹五人,我排行第三,哥哥在村小当代课教师,一个月到手工资十来块钱,妹妹,弟弟还在上学读书,只有姐姐能帮父母干农活,打下手。这么一大家人口,打开门,柴米油盐,样样都得要钱。趁着农闲,母亲就盘算着弄点小生意。东市买,西市卖,赚点差价。于是,母亲用仅有的三十元钱,一口气买了一百个编织袋。即使是赔了,也还有个东西在。

那是秋天的一个早上,母亲用绳子把编织袋打成两捆,一脸的高兴样,准备出发。可正要迈步的时候,没想好先到哪里去卖。母亲略微思索了一下,好像下了好大的勇气说:走,我们先到晓华那里去卖。我知道,母亲当时心里是这样想的:湖区是棉产地,家家户户都需要用编织袋装棉花;另一方面,趁此机会,到我学校去看看我。毕竟我只有18岁,刚出学堂门,步入社会,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拉。

我所在的学校与家里相隔六,七十公里的路程。期间全是湖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劲,母亲带着我姐姐一路高一脚,低一脚的,好不容易到了湖区街头。刚歇下脚,母亲便想去看我。她向周围的人打听,我学校离这里还有三,四里路,于是对我姐姐说,等把编织袋买完了,再去看看他。她们走东村,穿西湾,两个多小时,只卖出三十多个编织袋。虽说每个编织袋只卖五毛钱,但在那个年代,人们手中的钱少得可怜。棉农家的编织袋是补丁摞补丁,用旧了,也舍不得买新的。

估计是转晕了头,想歇歇脚,顺便吃点东西。这时,母亲好想到我学校去坐一坐,喝一口水。可一想到挑着两捆编织袋到学校去,那不是给儿子丢了脸。于是,咬了咬牙,吞下一口唾沫,又挑起担子,和我姐姐打道回府。

这件事过了好长时间,后来还是我姐姐告诉我的。

唉!我可怜的母亲,一生总爱面子。为儿女,为家人,唯独不为自己想想。再多的苦,再多的累,总是一人扛着。

每每想起这件事来,我内心无比伤痛。虽说当时我每个月只有29.5元的工资,但请母亲和姐姐到街上馆子里吃碗肉丝面,还是可以的吧。可是,母亲没有给儿子这个机会!

现实与理想总是形成极大的反差。人生没有如果,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值此中元节来临之际,以此文献给父母亲,深深记住他们给我们无私的爱!愿他们在九泉之下。没有苦难,一切安好!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