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梦里大海
作者:何晓华(似水年华)
也许是故事听多了
夜里总爱做梦
没有鸡腿
也没有巧克力
吃力紧闭双眼
船飘呀飘
月亮觉得孤单
把我揽在怀里
树叶变成浪花
麻雀幻作海鸥
我张开双臂
双脚立在浪头
赏析:
这首现代诗以童真视角勾勒出梦境与现实的奇妙交织,字里行间藏着孩童对世界的浪漫想象。具体分析如下:
一、以“匮乏”铺垫梦境的纯粹
诗的开篇“没有鸡腿/也没有巧克力”,用物质欲望的缺失反衬梦境的精神寄托。孩子“吃力紧闭双眼”的动作,既像是在努力进入梦境,又似在用想象填补现实的空白,让梦境的出现有了情感驱动力——当现实无法满足简单的渴望,梦便成了自由生长的土壤。
二、自然意象的童话式变形
“树叶变成浪花/麻雀幻作海鸥”是诗中最灵动的一笔。诗人将日常景物赋予魔法般的转化,普通的树叶与麻雀在梦中升华为海洋意象,这种变化不是生硬的比喻。而是孩童思维里“万物皆可幻化成向往之物”的天真逻辑。月亮“把我揽在怀里”的拟人化描写,更让自然万物充满母性的温柔,梦境成为被守护的安全岛。
三、身体与自然的合一姿态
结尾“张开双臂/双脚立在浪头”的画面,将孩童对大海的向往推向高潮。这个姿态,既是对现实中“船飘呀飘”的承接,也是对自由的终极诠释——当身体与浪花,海风融为一体,梦境便超越了视角想象。成为全身心投入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暗含了孩子对无垠世界的本能向往。
四、虚实之间的诗意留白
全诗没有直接点名“大海”的具体模样,却通过“船”,“浪花”,“海鸥”等意象的叠加。让大海成为一个被想象包裹的符号。现实的“没有”与梦境的“幻作”形成对比,却又在“月亮的怀抱”中达成和解,仿佛在说:孩童的梦本就是用匮乏编织的绮丽,用想象填补的圆满。这种虚实交织的写法,让诗的意境如梦境般朦胧而富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