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堵浒简介
堵浒坐落于贵州省福泉市西北部,现归属于牛场镇。其地处云雾山北麓,紧傍马岩水库,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堵浒历史源远流长,其历史建置历经诸多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乃且兰古国之属地;秦汉之际,隶属牂牁郡且兰县;唐朝时属宾化县,宋朝归黎峨里,元朝归属平月长官司,明朝为平越守御千户所辖地,清朝设立堵浒团,隶属于平越直隶州的瓮安县。民国时期,其建置屡次变动,于 1941 年划归平越县(即如今的福泉市)。新中国成立后,堵浒的建置亦有所调整,2013 年随谷汪乡并入牛场镇。
堵浒文化乃是以王氏家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圈层。自明朝天启年后的两百多年间,堵浒人才济济,在科举仕途上成就斐然,获誉“翰林之乡”,与贵州遵义的“沙滩文化”并称为贵州高原上的两颗璀璨文化明珠。
王氏家族的入黔一世祖王驯,乃江宁(今南京)上元县人士。明朝正德年间,他以拔贡之身出仕,官至云南省太和县知县、大理府同知。嘉靖元年,他辞官归里,为云雾山的迷人景致所吸引,定居堵浒,入籍平越,并提出“耕读为本,道德起家”的家训。此后,王氏家族历经三代人的辛勤耕耘与刻苦攻读,至天启七年,四世孙王家鼎乡试中举,率先开启王氏科举之先河。康熙盛世之时,堵浒连中多位举人,其中王梦旭、王梦尧、王士俊叔侄三人同朝为官,皆为翰林,传为美谈,由此开创了堵浒文化的鼎盛时期。在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堵浒又陆续涌现众多举人、进士。在明清两代的两百余年里,堵浒先后有二百多人考取秀才,九十七人成为贡生,二十六人中举,五人成为翰林。
在文学领域,王氏家族亦功勋卓著。代表人物如官居二品的王士俊,其政绩卓著,著述丰富,主修或主编了多部志书和著述,其所撰写的《闲家编》具有颇高的理学价值,被收录于《四库全书》;还有被誉为“江南才子”的王茂松,他于嘉庆十六年进士及第,历任多职,且精于诗词楹联创作。
王氏家族的族谱详实记录了自一世祖王驯入黔之后的家族发展脉络,至今已存有多个版本,其中涵盖祖训、族徽、祭祀等传统的宗族事务,以及清晰明确的辈分排序等。现今,生活在堵浒的王氏族人依旧传承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族系文化,每年清明时节,都会在王氏祠堂举行庄重盛大的祭祖仪式。
堵浒的王氏五福祠堂因清朝雍正皇帝赐予王士俊的五个“福”字而得名,祠堂正门镌刻着王氏族徽,正门两侧圆柱上有王茂松所作的对联。祠堂内部供奉着王氏列祖的牌位以及祖宗的手迹。除了清明祭祖之外,其他时间王氏族人也时常前来此处烧香拜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