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青山长妩媚,何愁白发日飘萧
——记李世宗老前辈
人,做人,做好人,做个有才有德,受人尊敬的好人,实则不易。
到李世宗老前辈家拜访,迎面李老自撰的春联映入眼帘:“但得青山长妩媚,何愁白发日飘萧”。应是这淡薄名利,心怀民众,乐观人生,有才有德,受各界尊敬老前辈的心声了。
李世宗先生为丽江解放,丽江地区的教育事业做过重大贡献,因而在丽江社会各界有极高的声望。
拜读了李老《雪麓吟》、《雪麓吟续集》等和与他人了解李老,更有“水惟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感想油然而生,为金生丽水一方水土有如此“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老前辈而感动。
追随革命不彷徨
世宗先生是个追随革命不彷徨,做过许多大事的老革命,但他从不炫耀,从不张扬,从不居功自傲。只有从相关的资料以及从他诗文中粗略地碎片连接来了解李老走过的风雨兼程。
世宗老前辈在省中读书期间,和省中毕业从教后,深受李寒谷、范义田先生进步思想影响,尤其是丽江籍中共党员杨尚志同志1947年辗转回丽江,在省中的任教,使李老萌发了参加革命,为真理而斗争的思想。他的绝句十二首就艺术地再现了他的革命历程。
木落天涯鸿唳哀,遥传北国响惊雷;
书生也有一腔血,不耐寒窗风雨摧。
虚幻梦回二十初,人间满目尽萧疏;
从兹绝却谈风月,夜半挑灯读禁书。
小楼夜话叩心扉,自缚春蚕悟昨非;
话到中霄情激切,起看北斗壮思飞。
大江东去浪淘沙,枯柳残阳噪暮鸦;
深巷春寒犹料峭,雪原啸傲看山茶。
荼蘪阡陌正飘香,月照荒村播火忙;
一炬点燃千炬乱,犬声零落赵钱庄。
万人一怒栗山城,天亦惶惶雨洗兵;
千里迅雷狐鼠窜,楼台欲堕梦魂惊!
江南号角撼遐方,奋起红缨惩跳梁;
故旧重逢垂白发,深情念念“满三娘”。
少年浩气藐雄关,岂有高危不可攀;
两脚芒鞋走天下,一泓秋水贮胸间。
访旧几多作鬼雄,高山白雪映青松;
一腔血溅金沙岸,不负青春似火红。
金沙滚滚鼓豪情,迈向征途第一程;
往事分明任评说,男儿掷骨响铮铮。
春光淡沱染寒林,旧迹回头冰雪深;
今夕重闻“灯塔”颂,满眶热泪欲沾襟。
如椽巨笔赋新篇,四化宏图担铁肩;
白发几茎君莫问,老兵临阵讳言年。
1984年7月
——《雪麓吟·忆旧——为纪念丽江解放三十五周年而作》
绝句第一首、第二首叙述李老在抗日战争时期,书生意气的他,受进步人士们的影响,探索真理,追求光明的过程,他在《歌声给我带回到童年时代》一文中:“那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我在上丽中实验小学……我们的小学生也不示弱,在操场边柳树下,唱‘啦啦啦!啦啦啦!’(卖报歌),这边远的小城镇,我们没有见过报童,更不知道他的生活情况,但是,老师讲给我们,这是中国穷孩子‘在大风在浪里’挣扎、呼叫的声音,他呼叫着:‘总有一天光明会到来。’……后来,各街道的宣传小分队到关门口集中,我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列队回校。”如果说,李老读小学唱进步歌曲,宣传抗日,是童心天真的,那中学时期,尤其中学毕业,当教师这一时期,自觉主动追求革命,走上了为解放丽江劳苦民众的“春寒料峭”、“雄关”、“高危”之路。
那时节,中国大地“木落天涯鸿唳哀”,“黑夜难明赤县天”,日寇侵略我中华,国民党消极抗战,而“灯塔”般的延安感召着热血青山,许多热血青年从五湖四海汇聚于宝塔山下,延河水畔,纳西优秀儿女赵银棠、范义田都曾汇入这流血青年洪流之中。“遥传北国响惊雷”,这“惊雷”就是延安之声。一心想追求进步,崇尚光明的世宗先生,发出“书生也有一腔血,不耐寒窗风雨摧”是真实表白了。
那李老如何走过革命道路?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纳西族第一位乡士进步作家李寒谷因病从省城回家疗养,寒谷先生与世宗老师家父李毓山先生在北平时交往甚密,不幸毓山先生英年早逝,寒谷先生返家之后,李世宗老师与他结下了十分紧密的忘年交,李老《忆寒谷》一文说:“那时候,我还是个刚进初中的孩子,第一次从寒谷先生那里听到:世界上有个伟大的人叫‘卡尔’,有一门很了不起的学问叫‘辩证法’;也是从他那里开始懂得:读书首先要学做人,文章的功夫在书本之外这些道理。”
文中记述一段革命经历:“有一次,不知是谁弄到了一本题为《文艺问题》的小册子(即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连续几个晚上,寒谷要我们闭门读‘禁书’,在病床边念给他听。(笔者注:李寒谷因病情严重,世宗先生祖父派人将其从拉市指云寺接到古城家中治病,达三、四年,一九四九年初才返回石鼓。)他静静地贪婪地听着,读到精僻处,他那久已沉滞的眼光都立即飞扬起来,他像孩子般的快乐。”一九四四年,世宗先生在丽江省三中学高中毕业,在大研中心小学当教员,后任校长。
在历史资料中记载:“1947年春,丽江籍中共党员杨尚志辗转回到丽江,他在丽江中学以任教为掩护,团结进步学生,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据李老口述:杨尚志经常来义尚村李世宗先生家与李寒谷谈论如何开展革命的话题。)有诗为证:“四顾凄迷路渺茫,寒斋夜话热衷肠。”《雪麓吟·哭仰高》(仰高,杨尚志字)。“为迎接更大规模的斗争作准备,同年6月,丽江县近邻的的鹤庆师范学校爆发了反对国民党当局开除进步学生的罢课斗争,丽江师范……丽江中学,丽江县中也随之纷纷起来声讨”。李世宗老师也投身到了这革命大潮之中。“根据上级‘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组织,争取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武装斗争’的要求,……将一批在鹤师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以下简称‘民青’)骨干,陆续派回原籍开展工作,郭耀南等一批丽江藉‘民青’成员组成‘民青’支部分别在丽江省立中学和文瑞、开南等地的青年学员中组织秘密读书会,开展读书等活动,并在进步青年学生中发展了一批‘民青’成员,壮大了自己支部的队伍。”李世宗也在此时加入了“民青”。
参加“民青”后,李世宗同志更加忘我地投入反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1948)同月,丽江大研镇一市民,因拒收‘金元券’与国民党政府军队驻丽江团管区一士兵发生了争执。消息传开后,丽江省中的‘民青’组织,立即发动学生声援市民,举行市民、学生队伍相结合的示威游行,强行要求当局交出肇事士兵治罪,抵制‘金元券’在丽江市场流通。这一行动,迫使团管区司令郝标文仓惶出逃”。在如火如荼的大革命中,李世宗老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8年9月,经中共滇西工会,建立了丽江中学党支部(李世宗同志任书记)和文瑞区党支部。展开了积极稳重地,多渠道地对军政界人士习自诚以及各阶层士绅的争取工作和对雪山社、文峰社、崇新社等三个社团的争取,分化和瓦解工作。为了较快地打开局面,还采取了县委分片包干,党员定点负责的措施,县委抓住学校放寒假的机会,审时度势地派学生中的党员,‘民青’及进步学生回家乡,配合当地党员及‘民青’成员,以开办群众夜校,识字班等形式积极宣传‘反三征’,建立农抗会、妇女会等组织。”
从“书生也有一腔血”朴素的情结,到“从兹绝却谈风月”,“挑灯读禁书”,走出象牙塔,从此有了质的飞跃,是嬗变。“小楼夜话”与仰高等地下党商议对敌斗争的策略、方案,如开办“读书会”,声援鹤庆师范学校的大游行,怎不会“话到中霄情激切,起看北斗壮思飞。”望着这闪闪烁烁的北斗星,想到延安,吟唱着“灯塔颂”,大研镇“深巷春寒犹料峭”的严峻局面,全不在话下。去深街僻巷与市民、进步人士宣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大众哲学》。劲更足,胆更壮了,因为自己身后有大研镇外农村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作坚强后盾。
“1949年初,滇西各地人民武装斗争此起彼伏,方兴未艾,而各地的反动势力也趁形势动荡之机运用两面手法,欺骗蒙蔽群众,拉起各种旗号的武装,以达到维护地方反动统治的目的。(1949)4月上旬,罗瑛(国民党政府永胜县民众自卫总队队长)等人与国民党政府丽江督察专员史华合谋,打起中国民主联军滇西总司令部的旗号,率部4700余人抢西渡金沙江,占领了鹤庆县城。在兵临城下的局势中,罗、史以封官许衔为诱饵,拉拢丽江县长习自诚和各阶层,各社团的有实力人物,以图进占丽江。为有效地抵制罗瑛的武装进犯,促进各阶层人士和各种政治力量的转化,增强各族各界的团结,孤立和打击反动顽固势力,发展和巩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丽江县工委根据滇西工委的部署,加紧建立武装队伍准备对罗进行军事对抗的同时,加快了争取丽江县长习自诚和各阶层、社团的争取工作”。作为大研区党的负责人李世宗参与和组织了与大研镇各阶层、社团,尤其是习自诚县长争取工作。“为让习自诚与一些中立动摇派看到党组织在丽江的实力和人民的反抗力量。县工委于1949年5月1日,组织发动了近2万余人(学校师生与农民群众)参加声讨罗瑛企图进占丽江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罗瑛进犯丽江的挫败,党组织的壮大,丽江的解决已成为滇西工委、丽江县委中心工作,展开与习自诚先生和平解放丽江的谈判。”经过各级党组织(包括时任大研区工委书记李世宗)的争取和努力,达到“自6月30日止,将蒋介石政府系统省、县行政权自即日解除,还政于民”的协议,1949年7月1日丽江全境解放,县工委在县城召开群众大会,丽江县的革命政权从此胜利诞生。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组织史资料(1945.9-1987.10)》中记有:“中共丽江县大研区委会,1949年5月,县委在大研建立党小组,由李世宗负责。6月,建立了中共丽江县大研区委会,8月,发展了一批党员的同时,建立下属基层党支部。12月,根据县委的布置,对全区党组织和各群团组织进行了整顿,做到各条街道各个行业都有分布,1950年2月,全区有10个党总支委员会,27个基层党支部,300余党员。”书中记:“中共丽江县大研区委员会(1949.6—1950.2)书记:李世宗(纳西族,1949.6—1949.8)”。
“荼蘪阡陌正飘香,日照荒村播火忙;一炬点然千炬乱,犬声零落赵钱庄”。“万人一怒栗山城,天亦惶惶雨洗兵;千里迅雷狐鼠窜,楼台欲坠梦魂惊!”两首,生动回忆了为贯彻“农村包围城市”,发动贫苦农民,奔走于山间田野,穷乡僻壤的革命活动,丽江大有星火燎原之革命形势,到“万人一怒栗山城”,这个敲山鼓——1949年“5.1大游行”,一则威慑罗瑛进犯丽江,二则向观望形势的习自诚县长显示革命力量,连老天都“惶惶”降下大雨来为革命势力洗礼,让习某吃惊不小,习县长原想只是学生娃娃闹着玩,素不知是场有一、两万农民兄弟参加的革命势力大示威。
结束的“老兵临阵讳言年”,是经历了革命斗争磨砺之豪情,经受了文革风腥血雨之岁月,吟出“不负青春似火红”的心声,哪只有为追求光明,神往自由,为真理而斗争的战士才能发出。作为后生的我,感慨、感动、感悟出李世宗老师,是个才华横溢的教师,也是个“洛阳纸贵”的诗人,可他更是战士,是烈火中的火凤凰。
此生幸作灌园人
李世宗老师在教育战线从教四十载。解放前为大研中心小学教员、校长,解放后,任地区中学教务主任、永胜一中副校长(1954——1974),从永胜调回丽江师范,后任地区中学副校长,直至83年末调地区文联任常务副主席,李老自幼深受家风熏陶,其祖父是私塾先生,其父毓山先生如果不早逝于昆明,已接受省中校长和志坚之聘,准备回故里教书育人,对教育事业之执着情感,常人是难以想像的。
李老《园丁》二首写:
一瓢一杓意从容,树木原非旦夕功;
任是风飘千里雪,小楼夜夜一灯红。
夭桃艳李正争春,兰蕙芊芊不染尘;
令我青丝永不白,此生幸作灌园人。
从诗中我们感受到李老从事“百年树人,千秋大事”的无怨无悔,夜航灯下朱笔批文之职是感到何等荣光,他想青春永驻为的是桃李齐争春,兰蕙不染尘,对莘莘学子寄予多大期望。
李老对事业之热爱,已忘了身份,已忘了年龄,处处以“为人师表”为警训。他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中搞勤工俭学,我(笔者注:师生一齐)在采樵路上,出尽洋相,至今耳边还响着孩子们的一片嬉笑声,由衷感到亲切。平时在校,夜夜聚首赏文,各抒怀抱……”“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难免碰到不愉快的事,心头有埋怨、牢骚、烦恼。但这一切,只要一听到晨钟响了,孩子们朗朗声起,便都抛却脑后,‘轻装’走上讲台,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和骄傲。”(摘《徐旭·夕阳拾零》序;笔者注:徐旭为永胜一中教师)。
李老在从教生涯中,擅于总结恩师们授教经验。这些经验无疑对李老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十年来取得骄人成绩,桃李满园是必然的了。李老著文《灵魂工程漫话》讲到:王树和先儒的让弟子课前预习,查工具书,查资料,然后叫弟子试讲的方法。而唐尚贤乡贤每命题作文,师生各撰一文,相互交流的故事。将两先生授课方法,形象地总结为“要把金针度与人”,这是个绣花的典故,平常人们看到绣的花何等好看,可就不让他人知晓其绣花的秘诀——金针,这个秘密武器。两先生不但让弟子欣赏“绣花”之美,而且让学子们掌握“绣花”之方法,授教、解惑效果自然水到渠成了。
他还讲到“抚遍童心鉴入微”,这是李世宗先生的启蒙恩师李义宇先贤的教学法,他说:“我从小受教于义宇师门下,深感吾师施教,‘抚遍童心’,对学生有透彻明亮的了解,故能因材施教,收到好的效果。”他还说:“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是为人师的最高境界。”李老的《灵魂工程漫语》一文是其春蚕春秋的理论总结,笔者认为,对年青的教师很有借鉴意义,可细读、精读。
从史实中,我们看到一个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所付出艰辛,李世宗老前辈对这段辉煌历史只是轻描淡写说:“当时我都还任班主任呢”。又是校长,又是班主任,为永胜教育事业付出了多少心血,可想而知。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文革过后,李老的功绩永胜县人民给予了高度的褒奖。
据《永胜县志》载:
“1954年,永胜中学进入了整顿、巩固、发展阶段。四月份,丽江行政专员公署调李世宗为专职副校长,先后主持了行政领导工作12年,直至‘文化大革命’。到1966年,已有高中6个班,初中14个班,学生958人,是发展速度较快的10年。”“这一时期学校经常举行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教师都要作计划、总结,经常检查教学笔记、听课、抽阅学生作业作质量分析。从1957开始推广普通话。1958年开始劳卫制训练,建立学生档案。学校一切工作围绕‘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来进行。因此,除教学外,还参加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如‘肃清反革命运动’、‘整风’、‘反右’、‘大跃进’等。在此10年中,国家共拨款184861.63元以兴修校舍。还配发教学实验设备,购置图书、改善师生生活学习条件。10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2541人,高中毕业生790人,合计3331人,为民国时期的3倍。”
凤鸟涅槃火正熊
“文革”对于善良的人们是场恶梦,李世宗老前辈受到非人的迫害,身心遭受到极大摧残,在自己身陷牛棚时,想到的是同事、友人和家人安危,而自己安危却泰然之。
他在《牛棚抒怀》中说:
滔滔何处可容身,高卧牛棚仰北辰;
妻子梦中成白骨,阔人眼底等轻尘。
尺窗偏觉海天远,寸镜何愁鬓发新;
落木西风晚来急,襟怀丘谷贮阳春。
当老乡要回丽江过春节,自己孤单一人囚于牛棚的他,对逆境困地不颓废,不灰心,要在熊熊烈火里凤凰涅槃,迎接“阳春”的那一天,他写道:
放眼云山千万重,何须惆怅哭途穷。
故园亲友如相同,凤鸟涅槃火正熊。
在炼狱般的牛棚里,李老倔犟的性格赢得了永胜教育界的称道。
从永胜有关部门记录“文革”史实中,我们了解到永胜县一中是文革重灾区,对教职工、学生,尤其是对校领导的批判斗争是令人发指毛骨悚然。
李老轻描淡写道:“‘文革’只是学生娃娃的闹剧,过了都过了,不用提他了。”他笑着说:“那时我的帽子是‘走资派’,‘走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走白专道路’,可多啦。”好坦然,好超然,虚怀若谷就是说这吧。
“1969年4月,根据省委、地委的指示,成立了地下党专案组,对解放前参加云南地下党的老同志立案调查。”当时将云南地下党称为“地主党”(笔者的父亲也曾因此受到审查揪斗,这又是画外音了)。李老就成双料的人物,“走资派”加参加“地主党”,就是罪上加罪了。
永胜“文革”的大怪胎——“大同党”在资料选编讲到:“‘清理阶级队伍’中,永胜最突出的是‘大同党’问题。……不仅涉及的人员广(有地主,富农子女,历史上有问题的人,有得罪过领导干部的人)而且逼供信程度相当严重。抓了一个,严刑拷打(踩杠,老牛拔桩,吊挂,跪碎瓷片等等),承受不了就只好供,供了第二个又有第三个,越来越多,无法送看守所关押,只好在各大队由民兵统一管制劳动。”
真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大同党”问题李老又受到株连。 “莫须有”的弥天之罪面前,他表现非凡的气魄,任凭丧尽天良的造反派的折磨、拷打,李世宗老前辈坚定地一口咬定“下面出的问题,是我一校之长教育不严所致,责任由我一人承担。”当疯狗们追问“同党”时,他缄口不答,在火烤、吊打,只有在小说《红岩》中读到的共产党员受的特务酷刑,他都“品尝”到了。当时,地委政工组派静然、和军代表二人一行去永胜调查“永一中大同党”一案,他们一行对造反派、受迫害的教职工及学生进行谈话,也与李老专门进行了谈话,时过事迁,四十余载,静然还对李老的铮铮铁骨佩服不已。他说:“永胜回来后,我对李老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在如此严峻的困境中,他敢于将一切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是需要超人的胆识的。”“李老在承受非人折磨的时候,对党,对人民,对事业无怨无悔,忠贞不渝,这种气概令我感动至今。”
并且义正严词地对审问他的人说:“‘大同党’我不是,其它也不是,逼供出的更不会是,别乱整了。”当时在永三中的和老师(牛相奎老师的夫人)口述:“李世宗老师任他们拷问,从不乱咬人,总是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揽。”“因此至今永胜教育界对李老是十分佩服的。”
一个文弱书生,能如此倔犟、刚毅,应证“虎门无犬子”的古语了。故事应该从李老先父讲起:
1937年,爆发了泸沟桥事变,北大毕业后逗留北平的毓山夫妇陷于魔掌,北平沦陷,毓山一家三口的生活处于绝境,唯一的亲人是简家,但简家只有两个幼弟在京华印刷厂做工,稍有收入,也是自顾不瑕,难以顾全姐夫一家。生活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在产期里的简汝勤夫人,却无办法可想,只得到垃圾箱里拾菜根度命。但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毓山夫妇,却保持了一个中国人具有的骨气和高尚情操,没有泯灭良知和爱国心。当时毓山的一位老师李某教授,已堕落成汉奸,在天津日伪政权教育部门居要职,他知道毓山精通日文,正具备汉奸条件,又悉知其生活陷于绝境,就想到必会一招即来。便由天津到北平,以师生关系来访,邀毓山共事。毓山一时悲愤交集,俨然人师,怎么一夜间变成了一只摇尾乞怜的狗!很想当面斥责一番,但一来想到是在敌伪铁蹄下;二来想到他总归是自己的老师,是来为自己生活“解危”的;再则他既已出卖了灵魂,甘为敌人走狗,由自己再痛斥他也不会知耻了。就从容念出屈原《哀郢》中一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表示要坚决投回到祖国的怀抱,宁死不变节的决心。这位先生听了,只好吱唔着颓然辞去,当时夫人汝勤也怕毓山迫于生活而就范,就悄悄在隔壁偷听,教授走后,毓山怕汝勤责自己太迂,但不能不说实话,就走来对汝勤说:“他来邀我去做事,但我想宁可饿死,也决不当汉奸。”说完,一串眼泪止不住涌出来。汝勤听了说:“你做得对了,我还怕你应诺担着心哩。”说完也激动地哭起来。(王丕震《李毓山先生事略》摘录)
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生死决择之时,最能检验一个人。李毓山先生夫妇在饥寒交迫,国难当头,不为斗米而折腰,不出卖自己的灵魂,是我纳西民族之魂;李世宗先生也承袭了父辈之精神,在魑魅魍魉猖獗,是非颠倒的恶水险山之境,保持了一个老党员,老知识份子,一个纳西儿子纯洁无瑕的高尚品格,作为后生的我,为李老的家风所钦佩不已。真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假的就是假的。1975年,中共永胜县委下发14号文件,对“反革命大同党”假案给予平反,对案件所涉及的人落实了政策。李老头上扣着的帽子一个个先继被摘,他又迎来新的政治生命,尤其是1976年,十年文革的结束,这个战士又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开始新的长征。
似海深恩何以报
李老对同志、同事、对同学,尤其对老师总抱有感恩情怀,对求学上进的后生总以热忱相助。
他已出版的两本诗集《雪麓吟》、《雪麓吟续集》和发表于刊物中文章,多以感恩为题材,一个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受人尊敬,人格魅力感染周围的人,激励求学上进的人,自在情理之中,古言:“桃李无言,自下成蹊”,就是说这吧。
李老此生影响最大,除家父毓山先生外,莫过于方国瑜、李寒谷两位先贤。方、李两人都是毓山先生在京华读书的挚友,毓山先生早逝后,李老一直将这两位先贤当作楷模、师长,在他诗文的字里行间都有先贤严谨治学,追求进步精神的影响印迹。为报答他们谆谆教诲之恩,李老默默地用了一生的心血。
李寒谷先生是世宗老前辈走上革命之路引导者。三仙沽的“五月野花,开遍了原野”歌声,一生激励着世宗老前辈革命激情;古城家中夜读《文艺问题》点亮了他求索之路。因此,李老让后辈铭记先辈追求光明,筚路褴褛之路,作为应尽之责。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寒谷之墓迁入石鼓四杰陵园,他是倡导者,身体力行的实干人。2009年《李寒谷文集》的出版,他挑灯编校,已忘了已是耄耋之年,全当是当年吟唱“满三娘”热血沸腾之时。世宗老是个敢于畅开心扉的人,在《忆寒谷》一文中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得到像寒谷这样师长的亲切教育,我始终感到是有幸的。然而,谁料到在‘史无前例’期间,寒谷虽早已埋在地下了,却也因我不肖弟子而受到株连,受到讨伐,并谥以种种恶名!这虽然也都成为历史笑料了,但我犹时从内心感到对不起这个善良而无辜的死者。”一个敢将历史的过错罪过,与自己加以联系起来,批判自我,鞭挞自我,这是革命者博大胸怀了。
1997年丽江古城的申遗成功,世宗先生以政协委员的身分,在各级会议提出恢复方国瑜故居的建议和提案,政府也十分重视李老他们的意见,后来政府将恢复重建方国瑜故居列为一项遗产保护、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方国瑜故居项目,李老被聘为顾问,他不仅“问”,而且“顾”。把项目当成自己份内要做的大事,为圆满再现方老的形象,早把自己的得失在头脑消除,他把这当成为父亲报答友情,视为邻里家人应尽责任,看成是报师长教诲、帮助之恩最好的方式。展品的甄别,布置展览、文字的编、撰、校,故居原貌的完整再现都凝聚着这八旬“青年人”的汗水心血。故居开馆,他只是在一边无言的会心的笑着。
在抗日之时,李老先父毓山先生因病无力返回老家,困于省城,由于过度缺乏营养,旧病大发,治疗无效,客死昆明,当时王志伟老师的父亲在仁和昌商号,在老朋友毓山先生病危时和病故后,常去关照毓山先生一家,李老一家将王志伟父亲曾帮助过一事,铭记于心,当王志伟上小学之时,李老主动叫志伟课余、假期之暇,来家中补课辅导,因为李老的祖父在家办着私塾。王志伟即将问梓的《王志伟诗稿》李老作序:
“志伟和我先后出生在丽江古城同一个村庄里,我们两家世代交住,亲密无间。我不幸幼年丧父,志伟的父亲(我称他二叔)对朋友遗孤关爱备至,时常鼓励要好好读书,争气做人。在二叔身边,我感觉似和风轻轻吹拂,十分舒畅。许多往事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志伟还很小,转眼之间,我们又相继垂垂老矣,却不料又有幸能团聚在一起,登山临水,谈诗论道,这不是缘份吗?‘夕阳无限好’,愿珍惜焉,是为序。二OO八年九月廿八日”
在采访中,牛相奎老师讲述自己一辈子铭心的往事:“一九四九年,丽江解放,我在丽江一中读初中,由于家庭成份原因,初中辍学了。一年后的我低着头,走在古城街道,忽然背后一个喊:‘相奎、相奎’,我抬头一看,‘哦,是教务主任李世宗老师’。身材魁悟的李老师面带微笑,问:‘怎么,没去上课?’我红着脸,强忍着泪,头一低,轻声吱唔:‘哦,哦’,不知怎么回应李老师,李老师好像知道什么,摸摸我的头,说:‘你明天又来读书吧’,这样,我又重新走进一中课堂。”此时,已年近七旬的牛相奎老师深深沉湎于回忆往事之中。假如,没有当年李老让辍学的牛老师重新走入课堂,我们是不是又少了一个笔耕不辍的纳西族作家。
诗言志,文载道,李老诗文为何多以感恩题材,从以上故事中读者自然会有结论了。
剩满腔沸腾热血
李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调地区文联任常务副主席,组织并参加编写《纳西族文学史》。从此,他创作就一发不可收,二十多年间,出版了《雪麓吟》、《雪麓吟续集》诗集两册,发表了《读的锤炼与格律》、《对仗的妙用》、《倚声传情》、《木增〈玉山瀑布〉赏析》、《明代丽江木氏诗集序跋辑》、《周霖诗作初探》、《一生探索破朦胧——读赵银棠〈岁暮吟〉》等诗词赏析评论文章。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党和国家文化建设重视,丽江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热潮,作为老知识份子,文化战线的老前辈的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参与了《范文田文集》、《李寒谷文集》编校,《妙明诗存》、《马子云·雪楼诗钞》、《牛焘·寄秋轩吟草》、《杨竹庐、杨昌诗文集》的校注,还有《历代丽江文选》校注工作。这些都是宗老六十岁离休以后,夜航伏案完成。
这位永葆青春的老前辈,在年迈八旬之金色年华,一部诗评专著:《读诗随笔》献给金沙丽水。此书梳理了丽江纳西族历代律诗、楹联;评注是李老伏案笔耕二十余载的力作,文字秀美、考证严谨,可品、可赏、可思、可悟。 还有《李商隐诗译》、《雪麓文存》已经完稿,不久,读者可以从李老才华横溢的华章中,与这个孜孜不倦的学者心灵的沟通。
李世宗老前辈,是园丁,是诗人,更是战士,一个铁骨铮铮的革命战士。
(本文参考:《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组织史资料(1945.9—1987.10)》、《永胜县志》、《中共永胜地方史资料选编》、《云南省丽江地区中学八十周年校庆纪念册》、《丽江市一中校志》、《弦歌之声》(丽江离退休教师联谊会 编)、《毓山先生百年诞辰文集》、《李寒谷文集》等,得到李世宗、和瑞尧、王志伟、和文穆、和毅科等先生、牛相奎先生夫妇的鼎力支持,特鸣谢。)
载于《丽江日报》及《古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