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霖先生我们丽江人都很熟悉,是纳西族的骄傲。先生是个全才,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赞誉他:“诗书画三绝”,纳西女杰赵银棠先生评价周先生:“画中饶有诗意,诗中独具画境”。说老实话,我作为古城人,虽然对先生的声望崇敬不已,也象许多人一样,会如鹦鹉学舌般说几句“字比画好”等等赞誉之词,但他的造诣,他的学识,拜读了李老世宗社长的《读诗随笔——丽江诗选读》,那才是对先贤才学的功力折服得五体投地。刚好今年是先生(1902——1977)逝世四十周年,阅读他的诗书画以缅怀先贤,又频添了一层意义。
周先生出生书香世家,先赋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自身也刻苦攻读(在此不再展开赘zhuì 述)。早年经历丰富,从过军,在上海专业学习过绘画,还在省城从事过,用现在话说平面设计——广告,还是云南广告开创人。三十年代后期,回到丽江,在省立中学任教,有较宽裕的时间作画,并系统地研读古代名著和佛经等典籍。静习潜修,画理和画法得到显著的提高。为推动当地文艺的进步与繁荣,培植年轻的文艺人才,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一个由诗、书、画和音乐爱好者组成的文艺团体——“雪社”,经常开展活动,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开诗会,办画展,丰富了当地文化生活。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国画作品和题画诗。
而今天准备与大家共享的周先生绝句撷xié取诗作,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先生与杨超然先生他们筹建黄山幼稚园时的作品。作品字里行间包含着诗人对家乡山川风物的赤子情怀,与农民同呼吸,敢为百姓呼号的忧民思想,诗作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周先生是个人民大众艺术家,今天我们在这里对画与字(书法)将不拓宽展开讨论。引用花鸟画大家谢稚柳《论诗与画的关系》一文中的话,帮助分析先生诗作很是切题,他这样说:
“诗是以文字来描绘人与事物,而画是以笔与色彩来直接描绘的,这显然是有区别的。然而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性的诗,是反映现实的人生的图画。虽与画的形式不同,而它所被赋予的描绘的特性,却是完全相同的。水墨画,由于从当时的着色画独立出来,它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气质上的特殊生动性,使内容与形式更密切了起来。这一种风格,就与当时诗的艺术性,有了更高的协调,更亲切的关系。
既然称为诗,就一定有诗的境界,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事物,是活生生的情与景的融合。以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形成了诗的境界,这样,倘使你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转动一下,这些从情与景所融合起来的,通过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让你清楚地如同亲眼见到了一样,在你的脑子里浮现出这样的一幅图画,让你情感地觉得,是诗呢?还是图画呢?可以说,是诗,也不是诗,不是图画,却正是图画。可以说,这样的诗,是富于画意的。”
大家知道诗的创作要“诗言志”,我认为诗言志,要言真,言善,言美。这是我学习周先生的诗作后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享。好,转入正题。就对先生绝句艺术性和思想性与师长们进行探讨。
诗中独具画境
先生的绝句,是一幅幅用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写就的水墨画。
如:
野花满地水平堤,豆麦盈畴望欲迷。
钓友相期何处是,茶烟一缕画桥西。
可能是阳春三月一天,相约同去垂钓的钓友没有见到,眼前呈现一幅笼罩着青岚缥缈的石桥,清淋淋的河水,绿茵茵的堤岸,开满野花,弥漫着馨香;春风一掠,飘来香喷喷的野花、豆花,还夹杂的一缕茶香。让我们可以打开想象翅膀,钓友可能在桥对面的河边,烧着篝火煮着茶,叼着烟,鱼杆早已下了,等着他呢,不是吗,缕缕茶烟在不远处招唤着。由于工作劳累,先生得了严重胃病,医生建议多去野外活动,并劝其休养调理一段时间。此间他潜心学佛理,在这美景当中参悟到不少哲思吧。作者对人生态度是乐观的,积极的,诗中没有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的寂寞,也没有杜牧“觥船一棹百分空”的惆怅。周先生巧用小杜的“茶烟轻扬落花风”的典故,吟唱道“茶烟一缕画桥西”,“画”字,是此首的诗眼。一个“画”,将“茶烟”“桥”“水堤”“野花”“豆麦盈畴”自然之态异化激活了,用一缕茶烟的缥缈之笔,皴染出了水墨般的朦胧空灵之美。这只能是画家的思维勾勒出、产生出如此意境。杜牧《题禅院》这样写道:“ 觥gōng同:工船一棹百分空,十载青春不负公。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解释亦作“觵船”。容量大的饮酒器。 棹 [zhào] 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划船 。 我们用分镜头进行讨论,如此美的微电影,好让人遐想,我们品赏到了视觉嗅觉的盛宴。
第一句(近景):野花满地(视、嗅两觉都以享受) 水平堤 (视觉享受)
第二句(中景):盈畴即望不到边的田野(视觉),豆花飘香(视嗅觉),绿浪翻滚(视觉)。
第三句(画外音):钓友怎么还没到(心理)?
第四句(远景): 一缕茶烟(缥缈而芳香)(视、嗅),古桥、春色(视觉)。
再如此首:
垂杆又见立蜻蜓,浩荡春光满钓汀。
却忆坡翁诗一句:梨花淡白柳深青。
纳西诗人杨竹庐《得句》说:“题诗叩寂寞,得句几回风”。他道出推敲诗的艰辛,为想出一句妙句,吟出一首好诗,要到疯痴的地步的。周先生的诗,极具画面感的将明媚景致,点染给大家,也曾经历多少寂寞和辗转的推敲。周先生的诗极有层次,画面不是平均用笔,对景致的聚焦,有特写,近景,及中远景镜头。中远景:如雪的梨花,翡翠般碧绿的柳荫背景,精妙的准确的用色彩的“淡白”“深青”强烈对比,烘云托月般的为典型特写景物——“垂杆”“立蜻蜓”,营造出这个惬意而幽静,不仅让读者与作者分享了自然之美,而且我们也咀嚼品尝到了小品的艺术大美。这就是诗言美。
周先生诗的艺术美,在以下此首表现得淋漓尽致。
目寓浮儿兴转赊shē,风来水面日将斜。
肩头偶觉蓑衣重,折下杨枝拂落花。
我们逐字逐句品读完这二十八个字,可以掂量出古汉语的博大精深,来不得半点马虎。诗中运用了典故、用夸张手法,还用了拟人手段。诗中的“儿”,把钓鱼的情趣写活了。民间不是句名言:做官一世,不如我蒜漂一漂?从“目寓”句,可见出渔钓情趣。赵银棠先生是如此解释的 :“眼睛专注钓漂上,怪觉有趣”,此句的“浮儿”,浮即鱼漂,浮漂,我们说的蒜漂,我觉得句中的“儿”,颇有调皮之趣,把时上时下鱼漂,用一个“儿”字拟人化了,就如一顽皮的幼童,蹦来蹦去,牵系了钓鱼人,心儿忽上忽下的。不必问这渔钓诗人,在水边呆了多久,单单春花落在蓑衣上,都感到沉重了好多好多。全诗用白描手法书写,全诗没有只言片语的色彩词,但我们脑海中已立体地浮儿的动触;可在折下杨枝,弹拂落花,闻到春天的芬芳;微微晚风掠过水面,日晖把人、水、田畴染得金黄金黄的。
我们说诗作要言美,即诗要有意境。在这里我与大家共享本人对诗的意境的理解。我认为,意境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精神内涵与读者产生的共鸣。就是在诗作所流露出的生动神韵,激昂的气质,有层次的空间感和绚丽多彩的色泽。诸如金江劈流的宏大;烟柳三月的风光;玉湖倒影的婀娜;麦浪稻花的情愫;阴晴圆缺的自然;喜怒哀乐的世态;抑扬顿挫的声韻,都可产生意境。我们讨论品赏了周先生的诗作,领悟到了从中的意境之美。先生的诗,随着诗作起伏,拨弄着读者心弦,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掩卷回想,我们的周先生与王维颇有相似。百度中这样说: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用评王维之语嫁接于先生人品及诗作,如此贴切,大家十分了解周霖先生,不用再说多余。
牧竖樵qiáo青亦有情(真挚情感)
先生诗作无做作,全是满满的童真、天真、率真,所表述的都是与善良而敦朴的农民朋友的真挚情怀。
他与农友的情感是如此的:
田夫陇畔话春耕,牧竖樵青亦有情。
文笔峰前村落里,儿童尽识周先生。
陇畔:田间。引典:张碧《农父》诗云:“运锄耕斸侵晨起,陇畔丰盈满家喜”。
牧竖樵青:反用典故。杜甫:《寄从孙崇简》牧竖樵童亦无赖,莫令斩断青云梯。“牧竪”,牧奴;牧童;采薪曰樵。 青,喻年轻。
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一个读书人会与田夫话农事,与牧童、樵人唠嗑拉家常,已达到连农户的幼童都与之亲密无间,跟那些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酸文假醋的书生,可谓天壤之别了。一个亲民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立体展现在我们面前。如同文笔村中的农家老邻里彼此谈天说地,哪有农夫书生之别。
据周先生外孙品正老师回忆说:“我外公还有首颇风趣的钓鱼诗,大致是钓鱼空手而返,一路上,稚童毫无忌讳大胆地翻看鱼篓,发现篓中空空,尾随钓鱼先生,顽皮地戏笑,唱起纳西童谣:‘尼奔尼不满……’”。这就是“儿童尽识周先生”,嬉笑逗乐,何等的亲密无间,视如一家呀。如果说老杜诗:“牧竖樵童亦无赖”,对乡下人有点轻蔑的口吻,哪周先生的:“牧竖樵青亦有情”,就表露出真情实感的心怀了。这就是反用其意,巧引典故,也就是周钟岳先贤评述兰坪先生的“无间”了吧。
荒庭秋雨浸jìn莓苔,有约良朋又不来。
听说前村新酿熟,闲寻渔伴且含杯。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引典:唐代诗人胡令能(785-826年)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新酿xīn niàng 新酿造的酒。 前蜀 韦庄 《对雨独酌》诗:“榴花新酿绿於苔,对雨闲倾满满杯”。
“闲寻”,抽空寻觅。典故出自:“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出自宋朝诗人周邦彦的作品《兰陵王·柳》
含杯:酌酒。典故引翁同龢(1830-1904),清末维新派。咸丰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军机大臣兼总理,光绪帝师傅。“避贤初罢相;乐圣且含杯。” ——自题门联。
这是一幅农家生活场景,秋雨绵绵下个不停,无聊无奈。忽听到邻村诗人的渔友家新酿出了美酒,贪杯的诗人就朝朋友家奔去,闲寻想去尝尝新醇。此诗作墨不多,但极具生活趣味,将诗人的传统嗜好——把酒,仅用近乎吝啬的笔触,描纂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收成季节要晴天,底事秋潦尚在田?
割稻烧畬shē犹未了,老农彻夜应无眠。
底事:何事,在这里表示为什么。
秋潦:秋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秋潦浩汗,山溪猥至” 。 烧畬 烧荒种田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九:"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读到这,联想到唐代白居易《观刈麦》和李绅《悯农》,李绅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表现出作者对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之同情。我们纳西诗人对农夫的春华秋实之关切更是感同身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民的思想刻骨铭心,屈原杜甫精神在周先生的心志之中再现延续。要收割、要烧火土却遇秋涝,他心如刀绞,急农友之所急,咒骂老天说“收成季节要晴天”“底事秋潦”(译:为何要发秋涝!)这就是我们民众艺术家的真性情——心系百姓。
临风我欲傲公侯(志向胸怀)
木鱼清磬报黄昏,叶落庭空深闭门。
暮雨丝丝灯一穗,迷离往事淡无痕。
磬;磬 qìng 古代打击兵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出自唐朝诗人贯休的作品《山居》。
灯一穗:孤灯一盏。
迷离,指眯着眼;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词义模糊不清:扑朔迷离,迷离恍惚。
我们在前面简单介绍先生创作背景时,交待过此间周先生曾系统地研读古代名著和佛经等典籍,静习潜修。“独酌倾壶意自优(忧)”的他,只能聆听着木鱼清磬,闭门静思,对“跋扈飞扬不自持”的你欺我榨的现实社会,好无助,迷茫,迷离呀,往日的志向——“吾庐独破受冻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已渐行渐远。整首情调低迷,真实地流露表现出一个心怀美好理想的士大夫,对旧社会羁绊无力回天,心灰意冷的哀鸣,也是怒目抗议。
昨日朋俦得巨鱼,今朝携酒更盘蔬。
柳下烹调花下醉,狂歌天地是吾庐。
朋俦:朋辈;伴侣。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谢王於理,相与为朋俦也”。
盘蔬:(唐)白居易《六年立春日人日作》“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
柳下:柳树之下。 北周 庾信 《小园赋》:“桐间露深,柳下风来。” 唐 陆龟蒙 《和袭美松江早春》:“柳下江餐待好风,暂时还得狎渔翁”。
花下醉:花下醉眠;典故:(唐)李商隐,花下醉;又(宋)赵鼎:《醉桃园(送春)》“下醉眠休诉。看取春归去”。
狂歌: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滠。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吾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出处”。
有人说,画家功夫在外,在于诗,在于字,在于读书和阅历。从此诗可看出作者引用典籍之多,全诗二十八字,典故引用就达六个之多,而且运用得如此娴熟,可见诗人,这个画家诗人在国学上下的功夫之扎实,用功程度不言自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什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作者能赢得郭沫若“诗书画三绝”如此的赞誉,就可找到解答。
“柳下烹调花下醉”,把酒与农夫朋俦痛饮,是情愫。为天下寒士俱欢颜,甘愿天当被,地为床,又可大自然做吾庐,是洒脱。忧国忧民,是气概,屈原、李杜的遗风跃然纸上。
苍黄落日映平畴,独酌倾壶意自优(忧)。
酒满腔时鱼满串,临风我欲傲公侯!
苍黄:苍指青色,黄指黄色。素丝染色,可以染成青的,也可以染成黄的(语本《墨子·所染》)。比喻事物的变化。本指青色和黄色。语出《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以“苍黄”喻事情变化反复。
平畴:平坦的田野晋 陶潜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倾壶:解释谓以酒壶注酒。亦借指饮酒。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二:“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临风:迎风而立。一般来说是指和风、微风。
傲: 藐视,不屈:傲然。傲霜斗雪。
公侯: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后汉书·朱景王杜马等传论》:自兹下降,迄於孝武,宰辅五世,莫非公侯。
从诗反映出先生继承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再现,家事,国事,天下苍生的忧乐时刻挂在胸间。周先生的实际行为确实是“临风我欲傲公侯”,看:省府的“知县存记”委任视如废纸,不屑一顾;教育局长任命,置之不理;专员公署秘书长也诱惑不了;劝其参加竞选国代表,不为所动。只羡黄花的傲骨铮铮,心中装的是“苍黄落日映平畴”。
空庭独坐动遐思,跋扈飞扬不自持。
却羡黄花有傲骨,几丛烂漫伴东篱。
跋扈飞扬 发 音 bá hù fēi yáng 释 义 飞扬:放纵;跋扈:蛮横,霸道。指骄横放肆。成语典故出处 宋·王安石《辞拜相表》:“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而未免流离饿莩;四夷以衰弱仅存之势,而犹能跋扈飞扬。”
自持,①自我克制。②自守;自固。③谓自己④自己维持;自己坚持。掌握或处理。⑤心存信念,对自己的约束。自持自我克制和把持释义自我克制。 《史记·儒林列传》:“ 宽 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
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以“东篱”指种菊花的地方。“东篱”特指词,文人的小院。
周钟岳先生给先生祖父《江渔诗抄》叙说:“庶乎(庶乎 基本解释: 1.犹言庶几乎。近似,差不多。)已登渊明之堂,吾读之而无间然矣。李杜文章,光熖万丈,学之者纷纷皆是也。先生此册,存古风近百首,颇亦规摹伊人(伊人,那个人;这个人。常指"那个人",有时也指意中人。)。而飘逸洒拓,更进大化,一洗雕虫雾觳hú(雾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燕地的车越地的毂。说的是燕地的车但用的是越地的轮毂,指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之习,吾读之又无间然矣”。这就是先赋吧,用现代语境表达就是文化遗传的DNA。从钟岳前贤之评说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周氏家风、学风承继,兰坪先贤在《回籍杂咏其二》如此吟唱:“何须华丽好,容膝可相安。屋矮光辉大,楼高气象攒。薫风迎风受,晓日倚床看。萍果松杉际,亲锄种菊兰。”先生也自觉随着前辈的追随的轨道,想往东篱黄花的傲骨,鄙视唾弃飞扬跋扈的纨绔习性,崇尚不为五斗尽折腰的士大夫遗风。他祖孙俩的思想境界、价值观是真是一脉相承。我觉得是历史局限吧,周先生的立意和境界更高更远,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容膝róng xī,解释为 仅容两膝形容居室狭小。〈隐逸列传·陶潜〉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攒[zǎn]:积聚,积蓄。 [cuán]:聚,凑集,拼凑。
策策西风透纸窗,拥炉把酒伴寒缸。
杜陵诗句闲翻读,无那牢骚又满腔。
把酒: 端着酒杯。
杜陵:宋 黄庭坚 《过洞庭青草湖》诗:“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 。”
无那:犹无奈。无可奈何。王维《酬郭给事》诗:“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那:代词。何 那,借为问辞,犹何也。如何、奈何之合音也。——《正字通》
钟岳老先辈的话来评说,“庶乎已登渊明之堂,吾读之而无间然矣。”又云:“李杜文章,光熖万丈,……颇亦规摹伊人。……一洗雕虫雾觳之习,吾读之又无间然矣”。阅之,满是:“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大夫的光辉;全是啊,杜诗的仁政和人本思想精神的光芒,“无那牢骚又满腔”是知识分子的良心。
诸位,经过讨论先生的绝句缬英,更加深入立体地了解了先生的学识人品。周先生的诗作“无间”地承继了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士大夫之风骨;无缝隙地如陶诗一样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即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郭沫若给周先生的评语“诗书画三绝”是十分准确的。
我们玉泉诗社的老社长李世宗先生如此评述周先生诗作:“诗人这段生活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处在当时环境,他不愿趋附权贵,不能迎合世俗;而旧社会的恶势力,却时时处处,咄咄逼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要想摆脱黑暗社会网罗,不受羁绊和污染,就只好寄情山水,混迹渔樵,以求得一时心理平衡平,似乎这样就可能保持住自己的高潮的情操了”(《读诗随笔——丽江诗选读》)。李老精辟的解析,也成了本人撰写“偶得”的基调。
仰望古城木牌坊高悬的四个字“天雨流芳”,是在鞭策丽江人努力读书,为丽江的文化作出了历史当担,以周先生为杰出代表的丽郡先贤给我们做了楷模。“天以文章争气势”,该如何读书,创造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来奉献给这个伟大时代,我们玉泉人应该回答。
丁酉端午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