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24年初冬与乒乓球老友们畅游鲁南,经宁阳、汶上入梁山一日短游,既领会了宁阳禹王庙、汶上宝相寺的古朴典雅和厚重文化,又踏上梁山领略梁山好汉的意气风发,受老友们的情绪感染,作了此首小诗。
冬游抒怀(上平一东)
文/吴衍岭
冬树斑斓浮暖意,
鲁南揽胜洞天中。
禹王古柏千年韵,①
宝相沧桑万象空。②
一碗酒香翻义气,
两湖水镜笑豪雄。③
桑榆不负少年志,
横马梁山唱大风。
注释:①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村北,大汶河南岸,坐北朝南。禹王庙原为河神庙,后为纪念大禹治水改建为禹王庙。禹王庙座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30余亩。沿中轴依次为大道、广场、庙门、神道、正殿、禹王台等建筑,东西两侧为掖门、东西两庑,石碑及古柏树11株。禹王庙内今存古柏11株,其中有一株被称为大禹化身的直径达1.52米的古桧柏,号称“齐鲁第一柏”,还有一夭娇作龙形被誉为“虬[qiú]枝歧柏”是宁阳八景之一。
②宝相寺,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城的西北方向,是中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汶上宝相寺始建于北魏,唐名为昭空寺,宋真宗封禅泰山时驻跸[bì]汶上,御敕昭空寺为宝相寺。宝相寺被誉为“北朝最初的胜迹,东方最著名的道场”。宝相寺景区占地600多亩,内有塔院、山门殿、天王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僧寮[liáo]、斋堂等16个单体建筑和礼佛广场、礼佛大道等。宝相寺中现存佛塔一座,为8角13层楼阁式砖塔,底层东、西、南各一券门佛龛,原有佛像。塔高41.5米。塔的北面有一座圆拱门,通往塔内。从第五层开始,四面都设有洞门。塔的外檐饰有斗拱,承托着圆椽[chuán]连檐,形状如同蝉肚。第四层的外檐上雕刻有一个大型莲花宝座,莲花瓣长宽各达0.3米,显得格外庄重。塔内设有螺旋阶梯,可以直接通往顶层。整个塔身自下而上逐渐收敛,塔顶则是一座黄琉璃的圆葫芦塔刹,金光闪闪,因此被人们誉为“黄金塔”。供奉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的檀木贴金大佛和青石彩塑的十八罗汉。塔宫面积达80平方米,深处供奉着释迦牟尼的真身佛牙、舍利等百余件佛教圣物。1994年3月15日,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宫内出土佛牙、佛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佛祖释迦牟尼佛牙、舍利的发现,使宝相寺被誉为“第二法门寺”。宝相寺共出土佛舍利936颗,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数量最大的佛舍利发掘”。宝相寺佛牙是由唐朝高僧悟空于公元790年从犍陀罗王城获得。佛牙长约五厘米,直径约二厘米,色黄白,璞玉泽,质如腊,形微曲,具三只牙根,与玄奘记载的“迦湿弥罗佛牙”相吻合。牙体有墨书“东府”二字,为北宋名相王安石收藏之佐证。
③梁山原名为良山,汉文帝次子梁孝王刘武狩猎于此,卒后葬于山麓而得名。由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青龙山四主峰七支脉组成。五代至北宋时期,黄河多次溃决,汇入梁山脚下,史称“八百里水泊”。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统治腐朽,宋江领导农民起义,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将其写成旷世名著《水浒传》,使水泊梁山名扬天下。20世纪80年代,梁山县开始对梁山进行旅游开发,先后修复建成了一批水浒遗迹和景观景点,形成水浒山寨景观,主要景点有一关、摩崖石刻、宋江战船、断金亭、左右军寨、黑风口、忠义堂、号令台、雁台、天书阁等二十余处。2010年4月,梁山县启动再造梁山水泊景观工程,次年12月建成蓄水。水泊取名“聚义湖”,位于梁山山体东北侧,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水域景点主要包括梁山码头、水军指挥塔、水军营寨和朱贵酒店,全面展现《水浒传》中水军的活动场景;东水域景点主要包括石碣村、渔村及垂钓台和水城门。改变了水泊梁山有山无水的现状,再现了水泊意境。2013年,梁山县投资3.5亿元修建平原水库。水库水面面积2000余亩,于2014年5月建成蓄水。平原水库位于梁山山体南侧,为小型平原水库,属沿黄地区饮水安全平原水库项目,省工程占地面积2800亩,水面面积2000亩,设计最大库容700万立方米。水库由引水渠、围坝、入库泵站、出库泵站等工程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