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锦(一)(下平十蒸)
文/吴衍岭
天工巧匠世人称,
一抹明霞锦署升。
千里泽乡蚕叶叠,
万条娘仔茧丝腾。
投梭日夜声无数,
踏杼春秋帛几层。
衡汉画堂何灿灿,
赭袍添色赖金陵。
注释:云锦始于元,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南京云锦是元、明、清王朝皇室御用龙袍、冕服(如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妆花缎龙袍、十二团龙纹龙袍等),官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如墨绿地妆花纱蟒衣、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驼色缠枝莲地凤襕妆花缎裙等),为宫廷织品,以及民间宗室,喜庆、婚礼服饰等应用的范畴里。其传统品种有库缎、库锦和妆花三大类。库缎,即在缎纹地上织本色花纹或其它颜色花纹的缎织物。库锦,即织物花纹全部用金或银线织出,光彩夺目,是云锦中最高级、最具特色的传统品种。妆花,即在绫、罗、绸、缎、纱、绢等地上起五彩花纹,是云锦中最华丽、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云锦则为南京生产的库缎、库锦、妆花织物的总称。云锦和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为四大名锦。云锦被誉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国都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很大比例。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
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2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南京云锦织造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
云锦的“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释名·采帛》:“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这是说,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明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袁可立子)宪副》:“大人每称之曰:‘计部叹巧妇之炊,冏[jiǒng]寺羡空群之顾,首山无庚癸之诺,埛[jiōng]野多云锦之胯。’”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是清朝诗人吴梅村赞美云锦的诗句(诗中的“云锦”不是指一块布,它不作名词)。
明代时并没有南京云锦这个词,当时进入皇家的缎子称库锦、库缎和妆花。云锦一词,来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南京的“云锦织所”,晚清以来始有商品生产,行业中产生“云锦”的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于民国南京的《工商半月刊》。由于其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凤其富丽华贵,绚烂如云霞,故称“云锦”,因只有南京生产,故而称之为“南京云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