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炎陵县城 [诗:七律]

萧学菊     发布时间: 2025/11/16 10:28:07
阅读:325次      分享到

关键字
炎陵县城

萧学菊/作


一峰擎塔峙巍然,碧水萦城曲自绵。
笔架云深旧迹,接龙桥古漫茶烟。
鸟衔碑字穿林去竹引乡声向日传
未老神农山郭改多情客户玉楼延


注释:《炎陵县城》一诗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地理文化元素的融合,展现了炎陵县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底蕴。结合历史背景与地理特征,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赏析:
一、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灵动
“一峰擎塔峙巍然”
既可以说是描绘了炎陵县标志性的山岳景观,呼应炎陵县地处罗霄山脉的独特地貌。神农峰海拔2122.35米,为县境最高点,此句或暗喻神农峰之巍峨,与炎帝陵的纪念性建筑(如塔)相映成趣。又可以说是炎陵县城西的湘山,素有“一山兀立,两水夹流”之称,其上有湘山古塔镇守。
“擎”“峙”二字强化了山势的雄伟,赋予静态景观以力量感。
“碧水萦城曲自绵”
炎陵县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洣水、河漠水等河流构成脉状水系。境内49条河流总长782.3千米,诗句以“碧水”曲绵”展现河流蜿蜒绕城之态,凸显山水相依的生态格局。
二、历史遗迹与人文积淀
“笔架云深存旧迹”
“笔架”指笔架山等历史地标,呼应炎陵县悠久的文教传统;“云深”“旧迹”暗含对炎帝文化、红色历史的追忆。红四军旧址、炎帝陵等文化遗存,体现历史纵深。
“接龙桥古漫茶烟”
炎陵县盛产茶叶(2021年产量334吨),茶文化深厚。“接龙桥”为古桥名,“茶烟”既写实景,又隐喻茶产业的繁荣与传统制茶工艺的延续。
三、生态与乡情的诗意融合
“鸟衔碑字穿林去”
将自然生灵与人文碑刻结合,展现生态与文化的共生。炎陵县内活立木蓄积量640万立方米,竹林茂密,为鸟类提供栖息环境,碑文或指向炎帝陵等古迹。
“竹引乡声向日传”
炎陵县竹林面积1.2万公顷,竹产业发达;“乡声”暗指客家方言,体现语言文化的传承。竹影与乡音交织,赋予地域文化以生命力。
四、时代变迁与文化传承
“未老神农山郭改”
神农文化作为精神象征「未老」,而「山郭改」则暗示县城现代化进程。3提到炎陵县城镇化率达56.69%,新旧交融的张力跃然纸上。
“多情客语玉楼延”
客家方言的“多情”与“玉楼”(现代建筑)的延展形成对比,展现文化坚守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据统计常住人口15.91万人,客家人聚居特征强化了文化多样性。
总结
此诗以山水为骨、文化为魂,通过地理意象与历史符号的交织,既呈现了炎陵县的生态优势(如“碧水”“竹引”呼应其水能、竹林资源),又凸显了炎帝文化、客家文化的深层底蕴。诗中“古”与“改”、“云深”与“玉楼”的对比,恰是传统与现代在炎陵的和谐共生。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