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山 塘 [诗:五律]

萧学菊     发布时间: 2025/11/18 8:40:25
阅读:380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山 塘

萧学菊/作


湖池巴掌似,份量却难拿。

载下星辰月,频呼风雨霞。

春禽归爱饮,野鹿壮游茶。

时做庄周梦,心存博望槎。


注释:《山塘》一诗通过简练的意象和典故,描绘出山塘的灵动与哲思,以下从自然意象、动静结合、哲理表达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以小见大的自然意象
首联“湖池巴掌似,份量却难拿”以反衬手法突显山塘的深邃意境。诗人将山塘比作“巴掌”,极言其小巧,但“份量”却暗含自然造化的厚重感,类似杨万里《小池》中“泉眼无声惜细流”的细腻笔触,以微小之物映射天地生机。颔联“载下星辰月,频呼风雨霞”进一步强化这种包容性:星辰倒映于水面,风雨与霞光交织,赋予山塘时空流转的宏大意境,如白居易笔下西湖“水面初平云脚低”的层次感。
二、动静交织的生命图景
颈联“春禽归爱饮,野鹿壮游茶”通过动物活动展现山塘的生机。春禽饮水、野鹿啜茶的画面动静相宜,既烘托出自然的和谐,又暗含人类对山野的向往。此景与《迈陂塘》中“莲根有丝多少”的缠绵意象异曲同工,通过生物互动传递情感张力。而“频呼风雨霞”的“呼”字,则赋予自然以拟人化动态,呼应苏轼《观潮》中“势撼山岳”的磅礴笔力。
三、超脱现实的哲思寄托
尾联“时做庄周梦,心存博望槎”以双典收束全诗。“庄周梦蝶”喻指物我两忘的境界,暗含对世俗的疏离;而“博望槎”(张骞乘槎寻河源传说)则寄托探索未知的雄心。两典一虚一实,既呼应山塘“载星辰月”的幽渺,又暗含诗人寄情山水却胸怀天下的矛盾心境,与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的眷恋形成对比。
总结
全诗通过自然意象的叠加与典故的化用,构建出山塘“小而蕴大”的美学特质。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既有陶渊明式的田园逸趣,又蕴含苏轼“禅味观物”的哲思,是一首融景、情、理于一体的山水佳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