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咏连理 [诗:五律]

萧学菊     发布时间: 2025/8/15 8:21:43
阅读:93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咏连理

萧学菊/作


古经非入时,堤柳暗抽枝。
牛郎羞乏粟,织女怯辞仪。
蓝桥悬锈锁,素影赋秋词。
人间同宿鸟,风雨岂长宜?



注释:《咏连理》一诗以传统连理意象为载体,融合典故与自然意象,在情感表达和主题构思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以下从意象解析、情感内涵、创作手法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意象解析与典故运用
古经与堤柳:反差中的隐喻
“古经非入时”暗喻传统礼教与当下现实的冲突,“堤柳暗抽枝”则象征生命力在压抑环境中的顽强延续。这与宋代余靖《双松》“自古咏连理,多为艳阳吟”形成对比,传统连理诗多赞明媚之景,此诗却以“暗抽枝”暗示隐忍生长。
牛郎织女:世俗困境的投射
“牛郎羞乏粟,织女怯辞仪”打破传统爱情神话的浪漫想象,转而描写经济匮乏(羞乏粟)与礼教束缚(怯辞仪)的现实困境。此句可与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形成对照,后者重精神超越,此诗则直面物质压力。
蓝桥锈锁与素影秋词:双重阻隔
“蓝桥悬锈锁”化用裴航蓝桥遇仙典故,锈锁暗示时间流逝与人为障碍;“素影赋秋词”以秋日孤影强化寂寥氛围,暗含对爱情无常的喟叹。此与吴文英《宴清都·连理海棠》“嫠蟾冷落羞度”的孤寂遥相呼应。
二、情感内涵的递进与矛盾
从自然到人间的悲剧链条
诗句由堤柳、连理的“暗抽枝”起笔,经牛女困境、蓝桥锈锁,终至“风雨岂长宜”的诘问,形成自然生命力→人性压抑→宿命无常的递进式悲感,体现对爱情现实性的深刻思考。
矛盾中的希望微光
“人间同宿鸟”以“同宿”暗藏对厮守的渴望,但“风雨岂长宜”的反问又消解了确定性。这种矛盾恰如吴文英咏连理海棠时“万感幽单”与“春盟不负”的张力,既有对现实的悲观,又隐含对理想的执着。
三、创作手法的艺术特色
意象的时空交错
诗中“古经”(时间)与“堤柳”(空间)、“蓝桥”(仙境)与“人间”(现实)交错并置,形成多维度的抒情空间,增强主题厚重感。
反传统叙事视角
对牛女故事的去浪漫化改写,与秦观《鹊桥仙》的“超人间”视角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作者对爱情主题的世俗化重构,更具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炼字与留白艺术
“悬锈锁”之“锈”以物象喻时间侵蚀,“赋秋词”之“赋”暗示被动书写命运,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末句“岂长宜”以反问留白,引发读者对爱情韧性的思考,手法接近吴文英“言外存厚”的咏物境界。
总结
此诗通过解构传统连理意象,揭示了爱情在礼教、经济、时间等多重压力下的脆弱性,语言冷峭而情感深沉。其创作思路与宋代咏物词的“托物言情”传统一脉相承,但在主题开拓上更具现实关照,堪称对连理题材的突破性书写。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