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夏日赏莲 [诗:五律]

萧学菊     发布时间: 2025/7/28 8:44:44
阅读:84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夏日赏莲

萧学菊/作


暑气蒸云鬓,荷风引客游。

千重摇粉盏,万顷漾青绸。

香渡蝉声寂,光流鹭影悠。

忽惊凉雨至,争棹破烟洲。


注释:以下是对《夏日赏莲》的赏析,结合诗歌意象、艺术手法及夏日赏荷的文化背景进行结构化分析:
一、整体结构与意境营造
全诗以夏日出游遇雨为线索,形成“暑热—赏荷—雨归”的叙事闭环,呼应了“泛舟避暑”的传统消夏方式。首联“暑气蒸云鬓,荷风引客游”以对比手法开篇:
“蒸”字强化酷暑燥热,暗合“暑气蒸云”的粘滞感;
“引”字则赋予荷风主动性,呼应荷塘“接天莲叶”的视觉吸引力,暗示自然对游人的召唤。
二、中二联的感官交响与空间张力
视觉奇观(颔联):千重摇粉盏,万顷漾青绸。
**“粉盏”**喻荷花层叠绽放,如盏盏粉灯摇曳生姿,暗合“花大如盆、叶大如盖”的盛大花型;
“青绸”以丝绸质感拟荷叶铺展,与“田田荷叶,密密实实”的描写异曲同工,“千重”“万顷” 的夸张尺度凸显荷塘辽阔(苏州荷塘月色湿地的实景印证此境)。
通感交融(颈联):香渡蝉声寂,光流鹭影悠。
嗅觉与听觉联动:荷香弥散中蝉鸣渐隐(“香渡”),巧妙转化诗句“一茎孤引绿”的静谧;
光影与动态平衡:阳光倾泻、白鹭徐飞(“光流”),呼应“鹭鸟翩跹、莲荷竞放”的生态画卷,构建动静相宜的悠然时空。
三、尾联的戏剧转折与江南情韵
忽惊凉雨至,争棹破烟洲。
“忽惊” 打破前文宁静,骤雨突至的意外感强化夏日气象多变;
“争棹破烟” 以动态收束:
“破”字凝练刻画出船桨劈开雨雾的力度,与阳澄湖“争棹”避雨的民俗场景相映;
“烟洲” 朦胧意象,暗合贵州荷塘“烟雾萦绕”的诗意,赋予归途以水墨般的江南韵味。
四、艺术手法与文化内涵
对仗工巧:
中二联严格对仗,“粉盏”对“青绸”(色彩)、“香渡”对“光流”(感官),体现律诗形式美。
生态美学:
全诗贯穿“荷风引客—鹭影蝉声—烟洲棹影”的自然链条,印证莲花山“山水实景”的沉浸式体验,彰显“人在景中游”的东方审美。
季节符号:
荷花作为夏日核心意象,既承“出淤泥不染”的文化象征,又以骤雨凉意点题“消暑”,深化了传统赏荷活动的精神意趣。
结语
此诗以五律精炼勾连视觉、嗅觉、听觉、触觉,从暑热躁动到雨润烟洲,既再现了苏州、贵州、湖南等地的实景风华,亦升华了“荷花在烈日下盛开”的生命力。尾句“争棹破烟”的戛然而止,恰似一幅写意小品,留白处尽显夏日游赏的倏忽之美。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