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学菊/作
纸竹身躯着靓妆,牵风一线上穹苍。
溜喧麦地掀虫韵,时转云阶戏雁行。
阿婆笑指瑶轮远,童子争夸翅影长。
最是斜阳归去晚,犹拖彩尾掠池塘。
注释:这首《纸鸢记》以风筝为吟咏对象,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质朴的田园场景,展现了纸鸢凌空的灵动之美与人间温情。以下分点赏析其艺术特色:
1. 形神兼备的纸鸢意象
首联“纸竹身躯着靓妆,牵风一线上穹苍”突出纸鸢的材质(纸竹)与色彩(靓妆),以“牵风一线”化静为动,赋予其挣脱大地、直上云霄的生命力。
注:纸鸢在传统文化中既是童趣象征,也隐含“借风之力”的隐喻。
2. 动态场景的视听交融
颔联“溜喧麦地掀虫韵,时转云阶戏雁行”巧妙转换视角:
地面听觉:风筝掠过麦田的“溜喧”声惊起虫鸣,形成声音的连锁反应;
高空视觉:纸鸢在云端与雁阵嬉戏,拟人化的“戏”字尽显轻盈之态。
3. 童叟同乐的温情画面
颈联“阿婆笑指瑶轮远,童子争夸翅影长”捕捉放鸢时的生活情趣:
阿婆遥指如圆月(瑶轮)的风筝,童子争比翅影长短,一“笑”一“夸”间,代际互动的温馨跃然纸上。
4. 余晖中的诗意定格
尾联“最是斜阳归去晚,犹拖彩尾掠池塘”以黄昏为背景:
“彩尾掠池塘”将风筝倒影与水光交融,色彩(彩尾)、光影(斜阳)、动静(掠)交织,形成如画意境;
“归去晚”暗含流连忘返之情,升华全诗余韵。
赏析小结
全诗以纸鸢为线,串联起天地(穹苍-麦地)、人景(阿婆-童子)、时景(白昼-斜阳)的多维画卷。语言清新明快,既传承了古典诗词中对纸鸢的吟咏传统(如袁枚、陆游笔下的风筝意象),又以田园童趣消解了其“依附风力”的讽喻色彩,独辟温暖诗境。尾联彩鸢掠水的瞬间,堪称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