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玉 絮 [诗:五律]

萧学菊     发布时间: 2025/11/23 9:07:15
阅读:114次      分享到

关键字
玉 絮

萧学菊/作


天空洁癖规,境界雪斜窥。

冬脊欣酬赏,春腰悄抱持。

梅红醉唇吻,竹翠弄蚕眉。

迂叟山阴兴,留连而论诗。


注释:以下是对《玉絮(即雪花)》的赏析,结合诗歌意象、艺术手法及文化内涵综合分析:
一、立意与主题:雪之高洁与诗性哲思
“玉絮”象征纯净品格
“玉絮”以玉喻雪,呼应古典诗词中雪花的常见意象(如“六出飞花”“琼瑶”23),强调其晶莹无瑕、不染尘俗的特质。首联“天空洁癖规”以“洁癖”拟人化天空,暗喻自然对纯净的苛求,而“雪斜窥”赋予雪花灵动的窥探姿态,暗示其静默观察人间的超越性视角。
冬春交替的生命哲思
颔联“冬脊欣酬赏,春腰悄抱持”通过“冬脊”(冬之脊梁)与“春腰”(春之柔姿)的意象对比,展现雪作为季节纽带的角色:既酬赏寒冬的凛冽,又悄然孕育春日的生机。此句暗合“雪花是冬的使者,孕育新春生长”的生态循环观。
二、意象组合: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色彩与感官的碰撞
颈联“梅红醉唇吻,竹翠弄蚕眉”以红梅映雪如醉吻、“翠竹垂雪”似描眉,构建视觉与触觉通感。红、翠、白的色彩交响,呼应“雪花亮闪,把一切变亮变白变活”的描写,同时暗含“梅雪争春未肯降”的古典意境,凸显冬景的鲜活生命力。
隐逸文人的精神投射
尾联“迂叟山阴兴,留连而论诗”化用司马光(迂叟)山阴踏雪的典故5,将赏雪升华为文人雅集论诗的禅意场景。雪不仅是自然物象,更是触发诗性、寄托超逸情怀的媒介,与“咏雪诗不带‘雪’字而尽显其美”的创作传统契合。
三、艺术手法:凝练与创新的表达
拟人与动态刻画
全诗赋予雪主动姿态:“斜窥”显其轻盈,“酬赏”“抱持”展其承转季节之力,“醉唇吻”“弄蚕眉”则拟人化梅竹与雪的互动。此手法类似“雪花像小仙女旋转飘落”的描写,但更显雅致。
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架构
空间层次:由天空(“天空洁癖”)到大地(“冬脊”“春腰”),再到微观(梅、竹),最后归于人文场景(山阴论诗)。
时间流转:从冬雪降临到春意暗藏,终至永恒的诗意留连,呼应“雪是冬的使者,却孕育春之生长”的哲思。
典故的化用
“迂叟山阴兴”暗引司马光退居洛阳著书、雪夜论史的典故5,将个人赏雪升华为对文人精神传统的追慕,深化了“雪中论诗”的雅韵。
四、文化内涵:雪在诗学中的多重象征
高洁人格的隐喻
雪的“玉絮”之质,象征诗人对纯净心性的追求,与“雪花有颗热忱温暖的心,无私滋润万物”的品格赞颂相通。
诗兴的催化剂
尾联点明雪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呼应古典文学中“雪夜论诗”的经典场景(如谢道韫咏絮、苏轼赤壁赏雪)。
总结:雪韵与诗魂的共鸣
此诗以雪为轴,串联自然时序(冬→春)、物象色彩(梅红竹翠)、人文典故(山阴兴),在凝练的意象群中完成对雪的礼赞。其核心不仅在于描绘雪之美,更在于揭示雪作为沟通天人之境、唤醒诗性灵魂的媒介价值,与“咏雪诗词写尽雪之神韵而不著一字”的至高境界一脉相承。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