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残 秋 [诗:五律]

萧学菊     发布时间: 2025/11/8 9:08:56
阅读:167次      分享到

关键字
残 秋

萧学菊/作


系念曾经事,瞻风拨草怜。

馀芳荷叶下,孤雁柳条边。

银杏金黄地,霜枫赤锦天。

荣枯能两忘,祈福寿双全。


注释:对《残 秋》的述评
一、意象选取与意境构建
诗歌以“残秋”为背景,通过“孤雁”“霜枫”“银杏”“荷叶”等意象,构建出萧瑟与绚烂并存的视觉空间。其中“孤雁柳条边”呼应传统诗词中孤雁意象的漂泊感(如温庭筠《更漏子》的孤寂感),而“霜枫赤锦天”则借鉴了婉约派“寒鸦数点”“斜阳外”的浓烈色彩对比手法。这种矛盾意象的并置(荣枯共存),暗合了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的衰败与坚韧交织的意境。
二、情感层次递进
全诗呈现“追忆—感怀—超脱”三重情感脉络:
系念曾经:开篇“拨草怜”的细节动作,类似秦观“纤云弄巧”的婉约抒情,通过细微场景触发追思;
生命哲思:中间两联以“荷叶残芳”“银杏金黄”象征生命的不同阶段,暗含对白居易“野火烧不尽”式生命循环的化用;
终极祈愿:尾联“荣枯两忘”体现道家超然,与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形成精神共鸣。
三、艺术手法特色
空间对比:横向的“荷叶下—柳条边”与纵向的“金黄地—赤锦天” 形成立体构图,近于王维“诗中有画”的造境方式;
声韵设计:平仄交替中刻意使用入声字“拨”“赤”,模拟秋叶飒落之声,类似《云庵遗诗》“西风瘦马尚驱驰”的听觉意象;
留白艺术:未言明的“曾经事”留给读者想象空间,符合姜夔“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的含蓄美学。
四、文化精神溯源
诗中“祈福寿双全”的终极诉求,可追溯至三个文化源头:
《诗经》传统:类似“寿考不忘”的现世生命延续渴望;
禅宗影响:“荣枯两忘”暗含《坛经》“本来无一物”的解脱观;
民俗基因:尾联对仗工整的祝颂句式,源自《楚辞·九歌》的祭歌结构。
总结
该诗以残秋为载体,通过意象矛盾并置、情感螺旋上升、声画多维交融等手法,完成了从个体感伤到生命哲思的升华,既延续了婉约派“情景相生”的创作范式,又融入了禅道思想对终极关怀的解答,堪称现代语境下对古典秋思主题的创造性转化。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