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蝉 [诗:五律]

萧学菊     发布时间: 2025/7/20 9:37:44
阅读:130次      分享到

关键字

萧学菊/作


振翼青云际,清吟未肯休。

声传庄蝶梦,眷倚碧梧秋。

饮露三夏美,临风绵宇幽。

本心原自许,天籁岂人谋。


注释:《蝉》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咏物寄情的手法,以蝉的高洁品性为切入点,融合自然意象与人文哲思,展现了对生命本真与自然之道的深刻思考。以下从意象、手法、哲理三个层面对作品进行赏析:
一、意象构建:动静交织的立体生命图景
动态意象
“振翼青云际”“临风绵宇幽”等句,以“振翼”“临风”等动词勾勒出蝉的灵动姿态。这种青云之上的翱翔意象,既符合蝉的生态特征(多数蝉栖息于乔木顶端),又暗喻超脱凡俗的精神境界,与虞世南笔下“垂緌饮清露”的清华气质遥相呼应。
声韵意象
“清吟未肯休”“声传庄蝶梦”通过“清吟”“声传”等听觉描写,强化蝉鸣的穿透力。此处化用《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将蝉鸣与虚实相生的哲学命题关联,赋予声音以唤醒迷思的象征意义。相较于李商隐“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悲鸣,本诗更强调蝉鸣作为天籁之音的纯粹性。
二、艺术手法:托物言志的双重映射
拟人化修辞
诗中“眷倚碧梧秋”“本心原自许”等句,将蝉对梧桐的依恋比拟为君子对高洁品格的坚守。这种“物我互释”的手法与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异曲同工,均通过蝉的生态习性投射人格理想。
时空对比结构
颈联“饮露三夏美”与“临风绵宇幽”形成时空张力:“三夏”浓缩了蝉的生命周期短暂性,而“绵宇幽”则通过空间延展消解时间局限,暗含对永恒价值的追问。这种矛盾统一的手法与雷家林词中“西风秋意回雁归,侵寻苍海终不悔”的时空观形成对话。
三、哲理内核:自然之道与生命本真
超越功利的天性宣言
尾联“本心原自许,天籁岂人谋”点明主旨,强调蝉鸣是发自本心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求取。这与虞世南“非是藉秋风”的立意一脉相承,但更深化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35。诗人借此批判世俗社会中人为造作的价值观,呼应了《典论·论文》中“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的独立精神。
生态哲学的现代启示
诗中“饮露”“临风”等意象构建的生态美,暗合当代生态批评理论中“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蝉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存在本身即构成对工业文明功利观的反思,与朱家林田园诗中“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意象形成跨时空共鸣。
总结
此诗在继承唐代咏蝉诗托物言志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鲜明的哲学思辨色彩。通过蝉这一微小生命体的多维书写,既完成了对高洁人格的礼赞,也展开了对自然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形而上学追问,堪称古典意象与现代哲思交织的咏物佳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