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荒坡行 [诗:七律]

萧学菊     发布时间: 2025/9/30 9:21:43
阅读:119次      分享到

关键字
荒坡行

萧学菊/作




浮霜鬓冷骨峥嵘薮空怀万里征。

忽向蓬蒿逢故垒,何期薜荔荡余声。
独携枯翼窥春隙,偶借松涛仰斗衡。
心共江潮翻雪,身随岩岫卧雷鸣。



注释:《荒坡行》一诗以苍茫荒坡为背景,通过冷峻的自然意象与激烈的情感碰撞,展现了生命与时空的复杂对话。以下从意象、情感、技法三个维度进行述评:
一、意象建构:荒芜与峥嵘的二元张力
生理意象的隐喻性
"浮霜鬓冷骨峥嵘"以秋霜染鬓、嶙峋瘦骨的生理特征,隐喻荒坡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沧桑形象。这与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的颓败意象异曲同工,但更凸显物理空间的刚硬特质。
自然物象的象征系统
"蓬蒿""薜荔"指向废弃的文明遗迹,"松涛""岩岫"则象征永恒的自然伟力,两组意象形成短暂与永恒的张力。这种对照类似王维"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禅意空间,但本诗更强调历史废墟的荒诞性。
二、情感脉络:从孤绝到抗争的动态演进
追忆中的虚无感
"茵薮空怀万里征"以空荡草泽解构壮志,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悲慨形成互文,但突破个体失意局限,上升至对人类征服欲的反思。
突发性的精神觉醒
"偶借松涛仰斗衡"展现顿悟时刻:诗人借松涛韵律仰望星斗,暗合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超拔,但更注重自然律动与人文秩序的共振。
矛盾性的终极姿态
"心共江潮翻叠雪,身随岩岫卧雷鸣"以动静辩证收束,既延续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浑,又创造性地将身体物化为山脉,呈现抗争者的悲剧崇高。
三、诗学技法:古典程式的现代突围
时空折叠术
"忽向蓬蒿逢故垒"通过空间位移实现时间穿越,类似艾略特《荒原》中"破碎的意象"拼贴,但依托汉诗特有的典故密度(如"故垒"呼应赤壁怀古传统)完成历史纵深。
知觉通感实验
"薜荔荡余声"将视觉(藤蔓)转化为听觉残余,突破王维"色空"观照模式,创造类似策兰"晚嘴在风中的沉默"的多维感知场域。
格律的弹性处理
"偶借松涛仰斗衡"打破七言常规节奏(2-2-3),采用3-1-3结构,使"仰斗衡"获得金石铿锵感,体现近体诗格律容器的现代承载能力。
总评
该诗在士大夫诗歌传统中注入存在主义思考,通过荒坡这一"中间景观",既延续杜甫"国破山河在"的历史悲悯,又发展出加缪式"在荒诞中抗争"的现代精神。其价值在于:为汉语山水诗开辟了哲学向度,使自然意象成为勘验文明困境的棱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