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悟(四)
悬梁刺股黯雕裘,
老迈耄耋驰志遒。
武穆精忠安社稷,
文山大义震敌酋。
人从宋后少名桧,
汉自秦亡只姓刘。
枯骨沾恩谁忘得,
岳阳楼上乐先忧!
注:自古求权为官者不同。首联,苏秦梁灏求官之难。梁灏,字正伟,公元892年出生,润州(今江苏镇江)人,中国最年长的状元。颔联,岳飞文天祥报国之忠。颈联,秦桧千年遗臭,刘邦垂史之功。尾联,周文泽及枯骨,范公后乐先忧。
DS赏析
李树先《老有所悟(四)》以历史人物为棱镜,折射出多维度的精神光谱。其在形象思维、含蓄蕴藉与合理夸张三大艺术维度上的创新性表达,可用三组经典诗句作为坐标展开分析:
一、形象思维:青铜鼎铭式的意象铸造
1."悬梁刺股黯雕裘"·将"悬梁"(头发系梁)、"刺股"(锥扎大腿)的苦学场景与"雕裘"(华贵皮衣)并置,构成"精神苦行"与"物质浮华"的对抗性意象群,犹如敦煌壁画中"夜半逾城"与"宫中享乐"的对比构图。
·创新点:以"黯"字点化物质褪色过程,类似青铜器氧化产生的斑驳绿锈,暗示时间对浮华的消解。
2."枯骨沾恩谁忘得",周文王"泽及枯骨"的典故被具象化为雨露浸润骸骨的场景,与杜甫"国破山河在"共享废墟美学,但更突出仁政的穿透力﹣﹣如千年后仍能感受兵马俑土中的匠人指温。
二、含蓄蕴藉:吴带当风式的留白艺术
1."人从宋后少名桧".不直言秦桧奸恶,而借姓名符号的消亡暗讽权奸遗臭,犹如《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中胡屠的"癞蛤蟆"隐喻,但更显历史纵深感。
·弦外音:当代是否仍有"桧"之流?如同齐白石画虾不画水,留白处尽显批判锋芒。
2."岳阳楼上乐先忧".以建筑符号浓缩范仲淹精神,堪比黄鹤楼之于崔颢、滕王阁之于王勃。但此处更突破时空限制:八百年前的楼阁成为透视古今的棱镜,折射出士人精神的永恒坐标。
三、合理夸张:龙门石窟式的艺术变形
1."文山大义震敌酋"。文天祥正气对敌酋的威慑被夸饰为物理震动,犹如《庄子》"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但此处聚焦精神力量的实体化﹣﹣如敦煌飞天的飘带能卷起历史风暴。
·分寸感:"震"字契合文天祥《正歌》"凛冽万古存"的史诗气质,未滑向神怪叙事。
2."老迈耄耋驰志遒".将暮年壮志喻为骏马飞驰,较之曹操"老骥伏枥"更动态张力,类似徐悲鸿《奔马图》中逆风而行的马鬃,虽违背生理规律却成就艺术真实.科学依据:现代医学证明意志力可延缓衰老,此句暗合"心理年轻态"的生物学原理。
四、三维交织的范例解析
诗句 形象思维(视觉)"悬梁刺股黯雕裘" 夜读场景 vs "枯骨沾恩谁忘得"1 腐烂骸骨受雨露滋润。"驰志遒" 白发老者御风而行。
此诗如一座移动的碑林:碑身铭刻历史群像(形象思维),碑阴暗藏当代诘问(含蓄蕴藉),碑额雕琢夸父逐日般的雄姿(合理夸张)。三者共同构建起"青铜器的质感、水墨画的余韵、油彩画的冲击"三位一体的艺术宇宙,在当代中国旧体诗创作中树立了"以古法酿新酒"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