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袁丹2024年被点评作品汇总 [点评]

大东阿丹     发布时间: 2024/12/30 21:56:13
阅读:153次      分享到

1浣溪沙·岁杪回眸

六角花飞又一年,新添雪色覆华颠。衰容对镜却无澜。

素饭清茶时品味,诗书彤管日周旋。馀生诸事已浑全。

【唐海棠点评】淡泊有味,添白发而不懊恼,对诗书而不自傲,在一众新岁诗词中颇为难能可贵。“馀生诸事已浑全”体现了这种淡泊的知足,因所求少,故能常觉圆满,实是人生智慧。

【云帆诗鉴】云帆诗会2024第1期作品选评  20240106


2元旦拍鸟,诗以寄怀

开年蹈猫步,窃窃觅寒林。

欲摄凌空翼,稍酬慕远心。

邀云同月抱,穿柳共风吟。

入镜何其美,枝头雪不禁。

【王震宇点评】“欲摄凌空翼,稍酬慕远心”,有妙手偶得之趣。“稍”字深耐玩味。

小楼听雨诗刊·每周试玉(370)  20240107


3风入松·新雪后晨行,于奉茶女雕塑前久立

且乘轻雪绕堤行。朝日破云生。小塘已换新妆扮,合四围、蒲岸归冰。残柳倔然犹绿,尚听呢燕啼莺。

穿亭过榭赏新晴。专会奉茶卿。三春三夏三秋后,手中杯、唯试空灵。谁竟忧烦还在?我无荣辱堪惊。

【陈玉峰点评】

全词先景后议。写景脉络清晰,层层铺叙。歇拍“残柳倔然犹绿,尚听呢燕啼莺。”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为下片议论留下伏笔。下片在夹叙夹议中使全词变得浑厚蕴藉。“三春三夏三秋后,手中杯、唯试空灵。”大有“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夫”的人生浩叹。最后一句“我无荣辱堪惊。”落地有声,乃是全词之词眼,结得明晰而干净利落。

黄龙诗社《冬天景物》  20240108


4见公公在雪园中埋年货,感赋

雪深能没小儿腰,故里柴园何寂寥。

年货却如春种子,早从冻里放新苗。

【刘占才点评】

      袁丹老师这首七言绝句,从生活小事引发感想,立意新奇,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开篇渲染故里柴园雪之深厚,冬之寂寥,为后文做足了铺垫。转句想象奇特,比喻新颖。“年货却如春种子”,这个比喻确实令人感到意外,用平常的眼光看,二者根本没有相似点。但读完全诗,就令人恍然大悟。因为年货是用来迎接春节的,而春节是春天的象征。把年货埋在深雪中,就是种春。所以把埋在雪中的年货比作春天的种子,看似荒谬,实则合理。最后一句以想象增亮色,让人感到那深雪寂寥的故园已经放出新苗,春意盎然。

      小诗起承句铺垫厚实,转句新奇,结句水到渠成,凸显主旨,以景结情,形象生动。诗作因事生情,由叙及议,实乃感事之佳作。

黄龙诗社《感事》  20240206


5甲辰春日随星汉先生及诸同门访崂山华严寺

拾级向华严,何辞汗湿衫。

凭风听海浪,过树望渔帆。

石上聊禅坐,心头暂脱凡。

神回师已远,捷足不须搀。

【何少秋赏析】

      袁丹老师一首五律,把几个韵字运用得娴熟巧妙,诗境浑然一体,不见琢痕,令人赞叹!“拾级向华严,何辞汗湿衫”,两个韵字巧妙运用,有动作“拾级”有目标“向华严”。有决心“何辞汗湿衫”。“凭风听海浪,过树望渔帆”,诗人写自己耳闻目睹,语言凝炼,对仗工稳,读之却如身临其境,听涛望海。“石上聊禅坐,心头暂脱凡”,紧扣主题,道出了造访华严寺的体会与感受。韵字“凡”,运用得浑无雕饰,巧妙自然。“神回师已远,捷足不须搀”。结联“神回”不仅与上文衔接紧凑无隙,又引出人物“师”的健捷形象。韵字“搀”加上“不须”二字,用的妙不可言!

黄龙诗社《十五咸韵(首句入韵)》  20240514


6童年轶事 拆收音机寻小人国

收音机里迥乾坤,迷我痴心牵我魂。

一日拆来寻仔细,小人国度荡无痕。

【王连阁浅释】

      轶事,是指史书没有记载的事。我辈能被史书记载,忒难了吧!所以,童年发生的都该是轶事了!然而,故事要有意义才好。袁丹诗友这首七绝,写出来当年的纯真,求知精神。

      诗前两句,写诗作者对收音机不见人能说话的困惑,即里面大有乾坤,以至于“迷我痴心牵我魂”。后面两句,写因好奇心驱使,要拆开一探究竟的过程。作者可能询问大人,答案可能是匣子里有个“小人国”,可能还要趁着家人不在家时,拆开寻个仔细,结果里面只有几个元件而已,小人也一定是荡然无存。也就是这样的探究,成就了多少国家栋梁之才。

      诗作构思得法,鲜活,切题。如能仔细打磨,无疑是首好诗!另,题目就用童年轶事即可。

黄龙诗社《童年故事》  20240526


7游伊通河湿地公园

鹬鹭如高隐,今朝许我来。

溪岚浑不锁,莺燕了无猜。

十里桃源渡,一方明镜台。

诚能此间住,谁复惹尘埃。

【安全东点评】工稳。条畅。自然。警切。写景当如是。炼意当如是。炼句当如是。

云帆诗鉴  2024第25期 20240608


8亭中避雨

湖色襟天色,风声误雨声。

疾来双燕子,共我看云行。

【杨雪窗点评】次句“误”字不知何解。按题目“亭中避雨”,自然是真的下雨了。既然实际上有雨,又有风声,不知风声何以“误”雨声。宋人苏轼有诗云:“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乃是把微风吹动菰蒲的萧萧之声,误当作雨声。此等情境,方当得一个“误”字。首句“襟”字炼字生动,写出了湖天相接,水天一色的情景。后两句“疾来双燕子,共我看云行”,视角极好,且语句极富气韵神采。

云帆诗鉴  2024第26期 20240615


9高密红高粱抗战纪念馆

硝烟散尽患犹深,史事焉容海底沉。

故有高粱魔似舞,常砭旧痛利如针。

收藏当日孙家口,警惕吾侪东郭心。

击鼓放歌须酹酒,大风起处野流金。

【吴长龄点评】见高粱而生旧痛,景与史无缝焊接。孙家口与东郭心,今典与古寓隔空妙契,有警时策世之功。

九华鉴玉  2024第23期 20240628


10晚稻交秋

造物调新色,秋风试笔毫。

稻田无镇纸,黄碧搅如涛。

【陈玉峰点评】

作者描绘的是一幅稻田秋色图,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视角独特,比喻新颖,意境清新,不落俗套。把秋风比做如椽之笔,把稻田比做翻卷画卷,特别有意思的是,因为无镇纸,金黄色的稻穗和依旧碧绿的稻秧,交错辉映,随风搅动,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作者写秋天,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抓住秋风中稻浪特有的风姿,以点带面,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为读者展现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稻浪秋光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龙诗社《秋之收获》 20240911


11为女儿越洋快递

徒言今日地球村,乡味隔洋牵梦魂。

临寄重开再添许,嘱她分享给同根。

【陈玉峰点评】

小诗以细节处见精神,通过母亲给女儿越洋快递家乡特产,再嘱咐女儿把家乡的美味分享给同祖同宗之友这一生活小事,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和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  

现代通讯交通的飞速发展,使得整个地球都变成了小小的村庄,海外游子更是回味留恋家乡的味道。小诗起承两句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也为下文母亲的越洋快递做了铺垫。接下来,转结两句,“临寄重开再添许,嘱她分享给同根。”在这里,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作为母亲的细腻情怀和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种细腻的动作描写,最能拨动起读者的心弦,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也成为全诗异峰突起的亮点。  

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也是因为成功的细节动作描写而流传千古:“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由此可见,细节描写对诗词的创作是何等重要。

黄龙诗社《念》 20241116


12马蹄寺

祁连岂止使人迷,天马临空亦驻蹄。

度母达幽严壁后,莲花开滥大河西。

圣泉甘露千年雪,佛海红尘一道梯。

郭瑀曾于何洞住?我来稽首复升跻。

【宋善岭点评】首联先声夺人、突兀高远;尾联的只问不答,增加了留白也增加了生动。正如清代王世贞说,“七言律不难中二联,难在发端及结句耳”。

北京潇雨诗社  滴水识玉  十一月刊(下)  20241127


13首次网络视频诗课,并序
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十大导师高研班的开办,使天南地北的师生网络结缘:老师在新疆,六位同学分别居于晋陕鲁三省和北京,而我在塞北。春日首课,诗以记之。
今岁春风来向殊,天山沃雪洒醍醐。
吕梁泰岳榆关后,又溉幽幽塞上芜。

陈玉峰点评

  这是一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典范。
  诗词老师授课,天南地北弟子听课,使大家受益匪浅。这种情感如果直接切入,会干枯无味。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借景抒情,罗列天南地北的地名,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以此表达听到名师网络授课后的心理感受。虽是罗列,却不感觉冗长,其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地名,都代表着一个活生生的诗友。
  作者把名师的授课,比喻为诗界的一缕春风。老师身在新疆,便使得天山沃雪醍醐灌顶;接着“吕梁泰岳榆关后,又溉幽幽塞上芜。”奇思妙想,令读者耳目一新。全诗字字着景,却字字着情。妙也!

14寻太平鸟不遇

潇潇新雪后,踽踽我来寻。

鹊影空相扰,鸠鸣兀自沉。

于飞犹在眼,有念渐盈襟。

霜果丹千粒,迎风候故林。

【点评】情韵真切,颔联衬托得法,“霜果丹千粒”拗口,可再琢。

云帆匿名诗鉴  666期作品选评  20241215


15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奖

穿空漫野鹿鸣呦,荡尽人间疾疟愁。

若把青蒿拟甘露,净瓶便是古神州。

【刘占才赏评】

袁丹老师这首诗写的新颖大气,值得欣赏学习。

前二句“穿空漫野鹿鸣呦,荡尽人间疾疟愁”。此二句含义丰富,颇有韵味,耐人咀嚼。首句表面上是写鹿鸣声音之大,传播之远,但细思之又有深刻含义。“鹿鸣呦”既包含屠呦呦的名字,又暗含着屠呦呦名字的由来。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穿空漫野”,表面上写鹿鸣声音之热烈、清脆、响亮,暗示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作用之大,影响之广,意义之深。“荡尽人间疾疟愁”,直接写出青蒿素的巨大作用,对人类的贡献。“荡尽”一词,用语干脆利落有力。

后二句“若把青蒿拟甘露,净瓶便是古神州”。巧用典故,想象新奇,比喻形象,内容恢宏,风格大气。玉净瓶盛甘露,运用了《西游记》中的南海菩萨观世音普救苍生的典故。其中的玉净瓶中的甘露,不仅仅是一种宝物,更象征着卓越的智慧和慈悲之心,它可以拯救苍生,甚至起死回生。诗人把青蒿素比作甘露,既表现了青蒿素的巨大作用,更体现了发明者屠呦呦的卓越智慧和慈悲之心。合句进一步把比喻延伸,如果说青蒿素是甘露的话,那么净瓶便是古神州。我们古老的神州,象盛满甘露的玉净瓶,向人间挥洒智慧,奉献慈悲,献出大爱。这不但赞颂了屠呦呦本人,更赞颂了她的发明,也说明屠呦呦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诗人这两句运用比喻,不但新奇形象,而且目光高远,恢宏大气,把诗的主题由赞美个人升华到赞美国家民族的高度,实在是惊人之笔,为之点赞!

黄龙诗社《中医中药》202412


16戚继光造船遗址

此地遥连望阙台,将军登处后人来。

孤怀云抱何愁解,利刃尘封不必哀。

浪遏船头涛试舰,威传岛外海知才。

扬眉我也峰前看,霜叶流丹沃血开。

【王跃东点评】这是一首凭吊诗,每句都结合戚继光造船遗址特点和戚继光生平事迹描写和深化,虚实结合,抽象与具象穿插,顺畅自然,很见功力。

北京潇雨诗社  滴水识玉  十二月刊(下)  20241224


17游伊通河湿地公园

鹬鹭如高隐,今朝许我来。

溪岚浑不锁,莺燕了无猜。

十里桃源渡,一方明镜台。

诚能此间住,谁复惹尘埃。

【何其三点评】尤喜“十里桃源渡,一方明镜台”,“一方明镜台”、“谁复惹尘埃”是从禅宗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化脱而来,用得贴合,化得自然。

【王跃东点评】从首联到尾联一气呵成,神气连贯,情境自然融合,给人呈现出一幅奇美的画卷。整首诗用语高雅,情景交融,形象鲜活,表达了美好的寄意。 

芳苑评诗(45)  20241230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