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折枝人,始知腊梅开。
循香觅芳踪,一树藏林海。
曾为枯枝貌,寂寂山林衰。
茹冬孕神秀,玉颜黄金钗。
感慨山虽小,厚贻常入怀。
2015年1月4日
咏梅诗很多,但咏腊梅的诗很少。
仔细研读前人的咏梅诗,渐渐有了点发现。历史上被称为“梅妻鹤子”的宋人林和靖,其所描写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定是我们常在梅园中所看到的梅花,而非蜡梅。的确,在假山微耸、浅水轻流的园林中,梅花的枝干被剪裁得或老瘦、或曲折,千姿百态,再配上开着的各种颜色的花瓣,真是一种精致之极的美丽!如配上时令的白雪,不由得自许清高的诗人们不发出赞叹。
然而蜡梅,却是多天然生在野外山岭,环境杂乱、颜色单一,枝干也未曾修剪。如此一幅不修边幅的野画,当然不太可能入得了那些追求精致之美的清高文士之眼。况且很多文人既不事稼穑,更不踏足江湖,生活识见唯有小小的花园那么大,让他们来咏腊梅,恐怕也写不好。
由此,读到杜甫《江梅》“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时,尽管花色如雪,非腊梅的金黄色。但我仍然相信,写的就是蜡梅。非有杜甫的颠沛流离经历,不足以在悲苦旅程中发现山野之美借以自慰。读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时,那种天地风流自在心中的洒脱与豪迈,非腊梅莫属,也只有毛泽东本身所具有的非凡的革命气势,才能打破传统的咏梅窠臼写出如此天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