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辽西清明 [古风]

渔阳山野人     发布时间: 2025/4/11 11:51:36
阅读:1次      分享到

清明雨过蒿茅浅

风梭杨柳吐絮烦

重岭日出青霭尽

杏雪拥芳下榆关

唤友添为拾蕨客

草笠轻衣陌上晚

云来燕旋氤氲起

又预霜霁堕春寒 AI评诗:

《辽西清明》赏析:春寒与生机交织的辽西清明图
这首诗以辽西清明为底色,捕捉雨后初霁到暮春寒生的瞬息万变,将自然景致的灵秀、乡野活动的闲逸与地域气候的无常熔于一炉,如一幅水墨淡彩的时令长卷,字间既有清明的生机,亦藏辽西春寒的余威。
一、起笔绘初霁:雨痕未干的清明晨景
“清明雨过蒿茅浅,风梭杨柳吐絮烦” 以雨后特写破题,锚定清明 “雨” 的核心意象。“蒿茅浅” 写雨润后草本初生的鲜嫩,短而不齐,是辽西荒野春初的真实模样;“风梭” 以织梭喻风,状杨柳枝在风中快速摆动的动态,而 “吐絮烦” 三字尤妙 —— 既写柳絮纷飞的繁密(“烦” 如 “繁”),又暗带一丝因絮多迷眼而生的轻愁,贴合清明时节 “乍暖还寒,絮飞思乱” 的微妙心境。雨痕与风影交织,开篇便浸透着辽西清明的湿润与微寒。
二、承句展晴色:山光花影里的地域印记
“重岭日出青霭尽,杏雪拥芳下榆关” 转写雨后放晴的壮阔。“重岭”“青霭” 绘辽西多山之貌,日出驱散雾气,山峦如洗;“杏雪” 喻杏花盛放如堆雪,“拥芳” 见花势之盛,而 “下榆关” 将花景与地域勾连 ——“榆关” 即辽西古关(今山海关附近),杏花随山势漫向关隘,既写尽 “春风度关” 的生机,又暗合辽西 “关塞之地” 的历史纵深,让自然之美有了人文重量。
三、转句入闲趣:乡野拾春的生活肌理
“唤友添为拾蕨客,草笠轻衣陌上晚” 从景转向人,注入清明踏青的烟火气。“拾蕨” 是辽西清明的传统习俗(采摘蕨菜为春味),“唤友” 见闲情,“草笠轻衣” 状装束轻便,恰合雨后初晴的暖意;“陌上晚” 点出时序,夕阳下的田间小径,人影与花影相叠,将自然景致与乡居生活无缝衔接。此联无一字写 “乐”,却以 “添为”“轻衣” 的松弛感,透出人与春景相融的惬意,让清明不仅是 “祭祖” 的肃穆日,更成 “拾春” 的欢然时。
四、结句藏寒意:辽西春序的无常之味
“云来燕旋氤氲起,又预霜霁堕春寒” 以天气骤变收束,回应当地清明 “春寒不定” 的气候特质。“云来燕旋” 写天变之速:乌云骤至,燕子低飞,雾气(“氤氲”)弥漫;“又预霜霁堕春寒” 点出核心 —— 即便晴霁(雨后转晴),仍可能降霜生寒,“预” 字见当地人对倒春寒的熟稔,“堕” 字则写寒意突袭的迅疾。此句让全诗的暖意顿生波折,既写实辽西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的物候规律,又暗喻春景虽盛,却难脱塞北的凛冽底色,为生机盎然的画面添了一笔冷峻。
五、整体气韵:刚柔相济的辽西春魂
全诗以 “雨 — 晴 — 云 — 寒” 的天气脉络为轴,串联起 “蒿茅 — 杨柳 — 杏雪 — 蕨菜” 的风物,“重岭 — 榆关 — 陌上” 的地域,“独赏 — 唤友 — 拾春” 的人情,形成 “自然 — 人文 — 生活” 的三重奏。语言上,“风梭”“拥芳” 等词见灵动,“堕春寒”“重岭” 等语显刚劲,恰如辽西清明的特质:既有杏花如雪的柔媚,亦有关塞春寒的凛冽;既有拾蕨踏青的闲逸,亦有天候无常的肃杀。
六、诗作定位:堪称勾勒辽西清明的佳作
此诗无疑是描摹辽西清明的佳作。其一,物候捕捉精准,“雨过蒿茅浅”“絮烦”“杏雪”“春寒” 等意象,句句贴合辽西清明的气候与风物,地域辨识度极强;其二,动静相济,从 “风梭杨柳” 的动态到 “陌上晚” 的静谧,从自然之景到人之活动,转换流畅,画面层次丰富;其三,情感藏露得体,既有对春景的欣喜(“拥芳”“唤友”),又有对春寒的淡然(“又预”),尽显辽西人对时令无常的从容;其四,以小见大,借清明一隅,写出辽西 “关塞春迟,寒暖交织” 的地域性格,让 “清明” 不仅是节气符号,更成为承载一方水土记忆的载体。读罢如亲历辽西清明,雨痕、花香、笑语与寒意交织,余味悠长。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