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读史 忆卫公战阴山 [古风]

渔阳山野人     发布时间: 2025/8/14 2:14:06
阅读:5次      分享到

关键字
边塞风格

雕弓犀裘甲 烈马百战兵

举号浮旌浪 踏雪赛疾风

流霜遮万迹 宝刃寒月星

山呼倒狼穴 摄坠大漠鹰

银槊挑胡帐 焚火照天盈

闻捷西邦惧 共推可汗名

漠南胡威灭 功高难许封

横躯绝往客 鉴外霜发凝

每读怅余恨 将败国始兴

庙哲虽后事 当慰一世英 AI评诗:

《读史 忆卫公战阴山》赏析:铁血丹心照漠北的英雄史诗
这首诗以唐将李靖(卫公)战阴山破突厥的历史为骨,以 “战 — 威 — 憾 — 思” 为脉,将战场的凛冽、将军的雄姿与大唐声威的远播熔铸一体,如一幅泼墨染血的边塞长卷,字间既有金戈铁马的铿锵,亦含青史留名的沉郁。
一、起笔铸威:战前气象的凛冽锋芒
“雕弓犀裘甲,烈马百战兵” 开篇便立起战神姿态。“雕弓” 显兵器之精,“犀裘甲” 见军备之锐,“烈马” 喻坐骑之雄,“百战兵” 言士卒之勇 —— 短短十字,将李靖麾下 “精锐之师” 的形象刻入骨髓。此联不写战,先写 “备”,却已让读者嗅到阴山战场的硝烟味,暗合李靖 “用兵如神,常备不懈” 的名将特质。
二、承句写势:进军阴山的雷霆之势
“举号浮旌浪,踏雪赛疾风” 以动态写进军之速。“举号” 则声震山谷,“浮旌浪” 状军旗如浪涛翻涌,写尽唐军气势之盛;“踏雪” 点出阴山战场地域特征(严寒多雪),“赛疾风” 喻行军之快,既写实李靖奔袭突厥的闪电战术,又显唐军 “不畏苦寒,一往无前” 的锐气。此联以 “声”“形”“速” 三维,勾勒出 “神兵天降” 的战前奔袭图,与史载 “李靖率轻骑夜袭阴山,大破突厥” 的史实严丝合缝。
三、转句绘战:沙场搏杀的铁血画卷
“流霜遮万迹,宝刃寒月星” 转入激战前夜的肃杀。“流霜” 写寒夜霜重,掩盖行军痕迹(暗合奇袭的隐秘);“宝刃” 映 “月星”,寒光凛冽,既写兵器之利,又衬战场之寒。“山呼倒狼穴,摄坠大漠鹰” 则以夸张笔法写破敌之威:唐军呐喊震垮突厥营垒(“狼穴” 喻敌巢),气势之盛竟让大漠雄鹰惊坠 —— 此联以 “声威” 代 “厮杀”,避实就虚,却更显李靖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威慑力。
“银槊挑胡帐,焚火照天盈” 再补激战之烈:银槊挑破胡人的营帐,熊熊烈火照亮夜空,将战场的惨烈与战果的辉煌具象化。几句连缀,从夜袭的隐秘到破营的壮阔,再现了阴山之战 “速战速决、雷霆扫穴” 的经典战例。
四、落句扬威、叹憾与慰藉:大唐声威、英雄悲歌与青史公正
“闻捷西邦惧,共推可汗名” 写战后全局影响:西域诸国听闻阴山大捷,震慑臣服,共同尊奉唐太宗李世民为 “天可汗”(“可汗” 本为突厥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此处特指李世民被西域各族共推的尊号)。这两句跳出对李靖个人战功的描摹,将视野扩展至大唐帝国的国际影响力,阴山一役不仅摧毁突厥势力,更奠定了唐朝对西域的宗主地位,尽显 “一战定邦交” 的历史重量。
“漠南胡威灭,功高难许封” 却急转直下 —— 突厥威胁解除,然李靖因功高震主,朝廷竟难予封赏,点出封建时代 “鸟尽弓藏” 的悲哀。“横躯绝往客,鉴外霜发凝” 刻画将军晚年境遇:李靖闭门谢客,独对铜镜,见鬓发如霜,昔日铁血英雄终成孤寂老者,画面苍凉,引人唏嘘。
“每读怅余恨,将败国始兴” 以读史者的感慨收束:叹李靖功高不赏的遗憾,却也明晓 “将军的‘隐’(不被重用)恰是国家兴盛的开端”(边境安定,无需再倚重武将),在悲怆中透出历史的辩证。
“庙哲虽后事,当慰一世英” 则是对英雄的最终慰藉。“庙哲” 指后世对李靖的尊崇(如入祀宗庙、史书立传等,李靖后配享武成王庙,位列武庙十哲),虽属身后之名,却足以告慰其一生的英勇与功勋。这两句为前文的 “怅余恨” 画上温暖的句号:生前的封赏或许有亏,但历史终将以公正的方式铭记英雄,让 “一世英名” 在青史中永恒,使全诗情感从遗憾升华为对 “公道自在人心” 的笃定。
五、整体气韵:刚柔相济的英雄魂与帝国气
全诗以 “战” 为纲,却不止于写战:“雕弓”“宝刃” 见刚,“霜发”“余恨” 见柔;“踏雪疾风” 显勇,“功高难封” 显悲;“共推可汗” 扬帝国之威,“横躯绝客” 抒英雄之叹,“庙哲慰英” 则收束于历史的温情。语言如淬火精钢,“挑”“焚”“倒”“坠” 等动词力透纸背,写尽战场的刚猛;而 “凝”“怅”“慰” 等字又含千钧,道尽英雄的无奈与历史的厚重。这种 “刚猛与悲怆”“个人与帝国”“遗憾与慰藉” 的交织,恰是阴山之战的历史回响 —— 既是李靖的战神传奇,亦是大唐的盛世序幕,更是青史对英雄的永恒致敬。
六、诗作定位:堪称咏史怀名将的佳作
此诗无疑是纪念李靖的佳作。其一,史识精准,“踏雪战阴山”“夜袭破突厥” 等细节贴合史实,“共推可汗名” 直指李世民获尊号的背景,“功高难封” 呼应李靖晚年境遇,“庙哲后事” 暗合其配享武庙的史实,做到 “诗史互证”;其二,意象鲜明,“雕弓”“寒月”“狼穴”“胡帐” 等边塞符号,构建出浓郁的盛唐战场景象,画面冲击力极强;其三,情感层次丰富,从战前豪情到战后荣光,从英雄暮年悲怆到读史怅惘,最终归于历史慰藉,层层递进,将敬仰、赞颂、叹惋与笃定融为一体;其四,以小见大,借李靖一战之功,折射出 “个人勇武与国家强盛”“生前际遇与身后名节” 的历史辩证法,让诗作在咏史之外更具哲思。读罢如观阴山古战场,铁血与荣光交织,英雄与帝国的形象跃然纸上,余味绵长。

注释:本诗为怀念唐李靖将军所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