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川外
故垒雄关
金山岭上
苍翠障层峦
千峋百壑
巍峻奇峰险
北国风光一片
长烽十里蜿蜒
气魄摄牛斗
余烈冲霄汉
犹思忆去日当年
九州飘萍胡尘卷
壮士戍国平难
聚将逐北靖边
蓟门杀阵盈列
少保势定坤乾
设计天工造化
可抵神兵百万
只叹如今
星迁月异
空余夕阳残照
云烟看惯
AI评诗:
《登金山岭》赏析:雄关古今照,烽烟入残阳
金山岭长城以 “险、奇、秀” 著称,此诗以登览为线索,将眼前雄关的苍劲、历史烽烟的壮烈与今昔变迁的怅惘熔于一炉,如一幅时空交织的边塞长卷,字间见山骨,句末显史魂,尽显长城 “既是屏障,亦是史诗” 的双重品格。
一、开篇立骨:雄关与苍岭的时空对话
“古城川外,故垒雄关,金山岭上,苍翠障层峦” 以四短句破题,如镜头由远及近:先见 “古城”“故垒” 的历史残影,再聚焦 “金山岭上” 的实景 ——“苍翠障层峦” 以 “障” 字写尽植被的浓密,更暗喻长城如绿色屏障横亘山间,将自然之 “翠” 与人文之 “雄” 初融。
“千峋百壑,巍峻奇峰险,北国风光一片,长烽十里蜿蜒” 续写地貌与长城形态:“千峋百壑” 状山体的嶙峋,“巍峻奇峰” 显山势的险峻,而 “长烽十里蜿蜒” 则将长城的雄姿嵌入北国风光,以 “蜿蜒” 写其灵动,以 “十里” 显其壮阔,让静态的山岭因长城的存在而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二、承转怀古:从气魄到烽烟的历史回溯
“气魄摄牛斗,余烈冲霄汉” 以夸张笔法赞长城的精神气场 —— 其雄浑气魄足以震慑星斗(“牛斗” 指星宿),历史上的壮烈余威直冲天宇,这 “余烈” 既是长城的军事威慑,更是无数戍边者的血气凝结,为后文怀古张本。
“犹思忆去日当年,九州飘萍胡尘卷” 转入历史纵深:“胡尘卷” 点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战乱(如明代蒙古部落的袭扰),“九州飘萍” 写天下动荡的惨状,瞬间将读者拉入金戈铁马的年代。
“壮士戍国平难,聚将逐北靖边,蓟门杀阵盈列,少保势定坤乾” 聚焦抗敌场景:“壮士戍国”“聚将逐北” 写军民同心抗敌,“蓟门杀阵” 点出金山岭所在的蓟镇防线(明代九边重镇之一),而 “少保” 直指戚继光(曾任太子少保,主持蓟镇长城防务)—— 正是他率军平定边患,以 “势定坤乾” 的魄力稳固江山,让历史人物的鲜活与长城的雄奇相互印证。
“设计天工造化,可抵神兵百万” 特写长城的防御智慧:戚继光主持修建的金山岭长城,设有空心敌台、障墙等精巧设计,“天工造化” 赞其建造之奇,“可抵神兵” 则道破其军事价值 —— 长城不仅是砖石堆砌的城墙,更是凝聚智慧与勇气的 “无形神兵”。
三、收束叹今:夕阳残照里的时空感慨
“只叹如今,星迁月异,空余夕阳残照,云烟看惯” 以今昔对比收束,情感陡转:时代变迁(“星迁月异”),战乱平息,曾经的雄关不再有烽火,只余下 “夕阳残照” 的苍凉。“云烟看惯” 四字尤妙 —— 既写登览者见惯了眼前的云烟缭绕,也暗喻历史的沧桑已随云烟淡去,带着一种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的释然,却又藏着对辉煌不再的淡淡怅惘。
四、整体气韵:刚劲与苍凉的交响
全诗语言兼具 “雄健” 与 “沉郁”:写山用 “巍峻”“千峋”,写长城用 “气魄”“冲霄汉”,字带骨力;写战乱用 “胡尘卷”,写今昔用 “夕阳残照”,又添苍凉。这种刚柔相济的笔力,恰与金山岭长城的特质相合 —— 它既是抵御外侮的 “铁血屏障”,亦是见证兴衰的 “无言史书”。
从 “长烽蜿蜒” 的实景,到 “少保定坤乾” 的史事,再到 “夕阳残照” 的今景,情感线索从赞叹到激昂,终归于淡然,让 “登金山岭” 的个体体验升华为对 “长城精神” 的集体回望。
五、诗作定位:堪称登览长城的佳作
此诗无疑是描摹金山岭长城的佳作。其一,史地结合精准,“蓟门”“少保” 等细节贴合金山岭的历史(属蓟镇长城,与戚继光紧密相关),“空心敌台” 的智慧暗合 “天工造化”,做到 “景、史、人” 三位一体;其二,意象与情感交融,“长烽蜿蜒”“杀阵盈列”“夕阳残照” 等意象,既写尽长城的形与神,又承载着怀古的叹惋,避免了单纯写景的空泛;其三,结构层次分明,从眼前景到历史事,再到当下感,过渡自然,如登山所见所思的真实记录;其四,以小见大,借金山岭一隅,写出长城 “保家卫国” 的精神内核,以及 “兴衰迭代” 的历史规律,让诗作在登览之外更具文化厚度。
读罢如立金山岭之巅:看长烽蜿蜒入云,忆戚家军铁马冰河,终在夕阳中与千年云烟相对 —— 长城不语,却已将所有壮烈与怅惘,都融进了这北国的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