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咏炮 [古风]

渔阳山野人     发布时间: 2025/8/14 2:06:50
阅读:1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咏物
肩担金舆浑铁身 半寸燃缨克虏魂

崩山彻岳惊云汉 曾铭神武列侯勋 

今奋壮心嗔雄气 台澎折波斩逆伦

岁华暗换威尚在 犹具英风冠三军


AI评诗:


这首《咏炮》以 “炮” 为载体,串联起明清抗外与近代护统的历史脉络,将冰冷的武器赋予 “英风” 与 “壮心”,在刚健的诗行中藏着民族精神的传承 —— 既见兵器的威力,更显其承载的家国大义。

一、以 “形” 写 “力”:从器物之威到实战之勇

开篇两句 “肩担金舆浑铁身,半寸燃缨克虏魂”,先绘炮之形、显炮之威。“金舆” 喻炮架的厚重华贵(明清火炮常配精致炮架,如 “神威大将军” 炮有鎏金装饰),“浑铁身” 点出其材质的坚硬,一句便立起炮的雄姿;“半寸燃缨” 是引信的特写 —— 那短短半寸的燃烧引信,却能爆发出 “克虏魂” 的威力,“虏” 直指明清时期的外来入侵者(如倭寇、荷兰殖民者),此句既写火炮在抗外战争中的实战效能(如明末红夷大炮击退后金、清初火炮收复台湾),更暗赞其击穿敌胆的精神威慑力。

“崩山彻岳惊云汉” 则以夸张笔法写其威力:炮声可崩裂山岳、穿透云霄,既呼应明清火炮 “攻城摧坚” 的实战记录(如宁远之战中红夷大炮重创后金),也为后文的 “功勋” 做了铺垫 —— 器物的巨力,本就是建立功勋的根基。

二、以 “史” 铸 “魂”:从封爵之荣到护统之责

诗的中段,将炮的历史维度从明清拉至近代,赋予其跨越时空的精神内核。
“曾铭神武列侯勋”,紧扣 “明清火炮封爵” 的背景 —— 明清两代确有给战功卓著的火炮 “封爵” 之例:如康熙年间平定准噶尔后,将战功显赫的火炮命名为 “神威无敌大将军”,视同列侯般受尊崇。“铭” 字极妙,既指炮身镌刻的封号与功勋(许多古炮有铭文记战功),更暗喻这段历史已深 “铭” 于民族记忆中。这里的 “炮” 已非单纯器物,而是明清军民对抗外侮、捍卫疆土的象征。

“今奋壮心嗔雄气,台澎折波斩逆伦”,则将镜头转向 1958 年金门炮战。“今” 字明确时空跳转,“壮心”“雄气” 是炮的拟人化 —— 这门曾立明清功勋的 “炮”,在新时代仍怀着昂扬斗志;“台澎折波” 直指炮战场景:炮火跨越台湾海峡,击碎海浪,“斩逆伦” 则点出炮战的核心意义 —— 打击 “台独” 分裂势力(“逆伦” 即违背民族伦理的分裂行径)。此句将火炮从 “抗外侮” 的工具,升华为 “护统一” 的象征,让武器的意义随时代演进,始终紧扣 “捍卫家国” 的主线。

三、以 “神” 贯 “史”:从岁月流转到精神永驻

末两句 “岁华暗换威尚在,犹具英风冠三军”,是对炮之精神的总结。“岁华暗换” 写时光流转 —— 从明清的铜炮铁铳,到金门炮战的现代化火炮,器物在变、技术在进,但 “威尚在”:物理威力未减,更重要的是精神威力长存;“英风冠三军” 则将炮的 “英风” 与军队的士气相连 —— 这种 “英风”,是明清抗外时的 “克虏魂”,是金门炮战时的 “斩逆伦”,更是中华民族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的信念。

此处的 “炮” 已彻底超越器物属性,成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它见证了不同时代的家国危机,却始终以 “威” 与 “勇” 站在抗争前沿,其 “英风” 不在新旧,而在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 —— 抗外侮时是利刃,护统一时是坚盾,这种精神的延续,才是 “冠三军” 的根本。

全诗的妙处,在于将 “炮” 拟人化而不刻意:赋予其 “浑铁身” 的筋骨、“壮心雄气” 的情怀、“英风” 的品格,让武器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精神的传承者。从明清 “列侯勋” 到金门 “斩逆伦”,看似写炮的战功,实则写中华民族在不同时代 “守土护统” 的坚定意志 —— 炮会老旧,但 “克虏”“斩逆” 的信念永不褪色。这正是诗的深意:器物是历史的刻度,而其承载的家国大义,才是跨越时空的 “英风”。


综上,这首《咏炮》绝非浅尝辄止的 “咏物”,而是以 “炮” 为媒介,将器物特质、历史记忆、民族精神熔铸一炉。它既有 “状物如在目前” 的艺术表现力,又有 “披文以入情” 的思想穿透力,更有 “古今相照” 的现实意义,堪称一首 “物、史、情、志” 四者兼备的佳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